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是清朝的情況;明朝的柳條邊,從西面看,南起山海關,迤邐往北偏東,即今熱河、遼寧兩省的邊界,至開原威遠堡,迤東抵達松花江明清稱爲混同江,爲明朝在東北的疆界。至於自開原往南,以達鳳城的柳條邊,爲保護清朝龍興之地的興京今新賓而設,當努爾哈赤初起時,固無此柳條邊,即明朝的柳牆,後亦由開原後縮至撫順。尼堪外蘭要求"入邊",亦就是要求進入明朝疆界,獲得庇護。邊吏怕引起糾紛,拒而不納,尼堪外蘭只好一直往北,逃至齊齊哈爾西南的鵝爾渾今名昂昂溪,築城以避。
***
自此而始,努爾哈赤展開拓土開疆的事業,首先是以興京爲根據地,統一建州三衛;自萬曆十九年開始,矛頭指向"扈倫四部"。扈倫也是金人後裔所建的一國,共分四個部落:烏喇在北、哈達在西、葉赫在東、輝發在南。明滅元后,以扈倫改設爲海西衛,因此扈倫四部亦稱"海西四部",其地當遼河以東、松花江以西。
海西四部後來構成"八旗"的主要部分,其酋長亦成親貴。四部設治之地如下:
烏喇,今吉林省永吉縣北、松花江東,清名其城爲打牲烏喇。
哈達,本與烏喇同族,故城有二,一在開原縣東,一在寧古塔西南。
葉赫,其先本蒙古人,姓土默特,滅那拉據有其地,因冒姓那拉,後遷葉赫河,改稱葉赫部,設治今吉林省伊通縣。慈禧太后即出於此族。
輝發,其族來自黑龍江,姓伊克哩,以後改姓那拉。數遷至輝發河邊呼爾奇山,因稱輝發部。故城在今遼寧省輝南縣附近。按:海西四部中那拉氏有二,故正確的稱呼,應爲葉赫那拉及輝發那拉。
努爾哈赤的事業,奠定於三十五歲時。這年是萬曆二十一年,秋九月,葉赫糾合哈達、輝發、烏喇及長白山、蒙古科爾沁等部落,組成"九國聯軍",圍攻滿洲,陳兵撫順以東的渾河北岸。努爾哈赤料敵不過烏合之衆,據險列陣,發百騎挑戰,擒葉赫西城城主布寨,聯軍大潰,努爾哈赤縱兵掩襲,斬級四千,獲馬三千匹,鎧甲千副,並俘虜烏喇貝勒之弟布佔泰,自此軍威大振。
於是二十七年滅哈達,三十五年滅輝發,四十一年滅烏喇,海西四部已亡其三,只剩下葉赫未下。其時努爾哈赤五十五歲了,垂垂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