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收復薊州四城後,孫承宗逐漸整頓防務,由關內擴及關外,崇禎四年七月,命祖大壽築大淩河城。大淩河在錦州以東,在此築城,即爲向前推進,是採取攻勢的明證。太宗自不容此城之成,自率主力渡遼河,出廣寧大道,而以德格類等率偏師出錦州以北的義州,遙爲呼應。八月,師至城下,城內軍民工役三萬餘人,糧食是一大問題,太宗因定長圍之策,兵分十二路,南北東西每一面三路,大將在前,諸貝勒、臺吉在後,佟養性率包衣跨錦州大道而營。其時清軍已有紅衣大炮,命名"天佑助威大將軍",即由佟養性督造,亦由佟養性爲炮兵指揮。圍城的工事,規模浩大,據《清史稿·祖大壽傳》:
周城爲壕,深廣各丈許;壕外爲牆,高丈許,施睥睨。營外又各爲壕,深廣皆五尺。
因此,朽山、錦州兩路援軍,都未能到達大淩河城。九月,遼東巡撫邱禾嘉、總兵吳襄吳三桂之父,祖大壽的姊夫。吳三桂爲祖大壽的外甥,合軍七千人赴援,亦爲太宗親自領兵擊退。
太宗長圍的目的,不在得地而在得人。一則曰:"明善射xx精兵,盡在此城。"二則曰:"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駐,但思山海關以東智勇之士盡在此城,若殺爾等,於我何益?"俱見《清史列傳·祖大壽傳》尤以生致祖大壽爲志在必得,所以設圍之初,即再次致書招降,第二通中有這樣的話:
倘得傾心從我,戰爭之事我自任之;運籌決勝,唯望將軍指示。
這不僅是請祖大壽當他的"軍師",直是請祖大壽發號施令。這當然是從《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得來的靈感;而此後之善視祖大壽,則參用曹瞞之於關雲長的故智。當大凌城中"糧盡薪絕,殺人爲食,析骸而炊",亦即是到了以人骨作薪煮人肉的地步時,祖大壽終於投降,事在崇禎四年十月。
祖大壽初降,太宗與之行"抱見禮",親以金卮酌酒慰勞,贈以黑狐帽、貂裘,明日用祖大壽策,奇襲錦州,《清史列傳》本傳載其事雲:
命貝勒等率八旗諸將及兵四千人,俱作漢裝;大壽率所屬兵三百五十人,以二更起行,趨錦州,炮聲不絕,爲大淩河城中人突圍奔還狀。會大霧,人覿面不相識,軍皆失隊伍,爲收兵而還。
如果沒有這場大霧,我很懷疑,一入錦州,此作漢裝的四千清兵,恐將不復再得回遼東。祖大壽始終無降清之心,此非我好做翻案文章,證以此後情況,事實確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