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戰前情報蒐集的詳細程度,直接關係到大軍征戰之謀劃之勝敗,沒有詳盡之軍事情報,就沒有大軍之出動。大軍行軍路線,行軍腳程,紮營之地點,攻打目標之兵馬部署,大小戰鬥之投入,糧倉之選址,糧道之防衛,物資之調派,攻城掠地之章法,分進合擊之策略,都要有明確佈置。慮勝,也慮敗,慮進,也慮退,有進攻謀劃,也要有撤退謀劃。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又云’‘廟算多者勝’,此之謂也。有如此謀劃,縱然戰場有變,應對起來纔不至於慌亂,纔不至於因小敗而貽害大局,縱然不勝,亦可立於不敗之地。僵持之戰,亦或慘勝,姑且耗費無數人命與錢財,何況是敗?屆時不僅人命與錢財大損,而國民之信心尊嚴亦損,還助漲敵寇之氣焰,壯大敵寇之實力,其害豈不爲大!”
“每戰之後,傷員如何救治、安置,所得之地如何駐防,民衆如何安撫,財物如何聚攏然後快速運用於戰爭,戰略戰術部署如何及時調整……”
“何謂戰爭?唯計劃二字。大軍征戰,不打無計劃之仗。計劃妥當,每一個將士,才能發揮最大戰力,每一分錢財,才能發揮最大作用,而沙場上每一將士每分錢財,皆是國家耗費十倍之力支持,此間輕重不可不查……如何打好一場戰爭,打一場恰到好處的戰爭,打一場壯大國家而非削弱國家的戰爭,怎能不是一門藝術?”
說到最後,李從璟總結道:“誠然,沙場之道,乃應變之道,沙場之上,有太多東西無法預料,事先也無法都探知,戰爭還得靠將士流血來打贏,但這不是戰爭缺少謀劃的藉口。一言以蔽之,增加戰爭的已知和可控因素,減少戰爭的未知和不可控因素,再以絕對優勢去打每一場戰爭,纔是贏得戰爭的取勝之道。”
給演武院的學生授課,李從璟早在幽州時就常做,洛陽演武院他也是常去的。演武院是李從璟宣揚他的軍事思想的戰場,實在不能忽視。只不過做了皇帝之後,這種時候就很少了。
李從璟的所作所爲,實際上是在推動戰爭早日向“近現代”戰爭轉變,引導大唐的軍事人才,將戰爭這門學問做深做細。研究得深入研究得細緻了,纔會把事情做到更深入的層面,做好做到極致,不僅戰爭如此,很多事都是這樣。
在李從璟看來,這個時代的戰爭,還是“略顯粗糙”了些。而大唐的戰爭之道這樣持續進步下去,日後必然獨佔鰲頭。他想要將大唐建立成恆強帝國,首先得保證大唐的軍事實力舉世無雙——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部分。
當然,要將戰爭早日推進到“近現代”的地步,僅憑他方纔講的那些,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的發展有其必然基礎,無論是國家的“近現代”化還是軍事的“近現代”化,都需要物質水平跟上,或者說,需要生產力水平跟上,再直接點說,需要科技水平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