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DpbL45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名女性忽見交談轉向自己,先是愣了下,然後用英語淡淡地回應:“是。不過,我更喜歡別人叫我葛夫人。”
林真秀略有些不快,他用漢語是示好的意思,對方明明是中國人,卻用英語回覆,並拒絕中國式的習慣稱呼,未免帶點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意思。不過,考慮到女性對陌生人有戒備心很正常,這點不快也就一瞬即過,當下按照對方的要求用英語重新稱呼,接着介紹自己,遞上名片。
這次回應就比較正常了,收下後也回遞名片。不過,和林真秀的名片上詳細印有機構、職位、辦公聯繫方式不同的是,這張名片上只有一個泛泛的製作人頭銜以及一箇中國的固定電話號碼。
這位名叫洪晨的女性看了下名片,問道:“文化交流·海外廣報課?是負責對外文化交流嗎?”
林真秀聽着有些彆扭,因爲這句話雖然是用英語說,但“文化交流·海外廣報課”這幾個字卻是用漢語——日本政府職員的名片上,通常是機構、部門、人名、職位用漢字,電話、郵件地址等用英語縮寫。當然,外務省是個例外,名片有漢字加英文標註的版本,但林真秀常年在國內辦公,習慣使用通常版本。因此,未免生出點鄙夷對方掌握英語詞彙量有限,卻還堅持用英語,實在有些矯揉造作的念頭了。
不過,日本人表面功夫做得很好,他也不例外,不動聲色地先用英語回答“是”,然後用漢語解釋,“文化交流·海外廣報課是外務省大臣官房廣報文化組織下屬的部門。”
“那企畫官是?”對方也只好跟着用漢語再問。
“SeniorCoordinator”他又改用英語回答,本是暗中小小嘲諷下,卻沒想給自己帶來了麻煩。
漢語中,課和科同音,許多中國人因此將日本的“課”誤解爲中國的“科”。尤其是出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都知道“特高課”,而“特高課”在中國經常被寫成“特高科”,讓這種誤解更深。加上林真秀爲解釋清楚一點,將完整的部門所屬關係都介紹了下,聽起來恰好對應中國的部、司、處、科。於是,他這名對應中國處級行政部門中的副處級公務員被當做科級部門中的副科級公務員了。
更糟糕的是,他又用自己職位的英語寫法來解釋漢字稱呼,使誤解再重上幾分——日本的行政職位中,結尾帶“官”字的職位表明是非部門長的領導職務,例如某個部門中管理一個小組或業務的主管,而企畫官的英語寫法在漢語中直譯爲高級協調員,是獨任非領導職務。最終結果就是,他在對方眼中成爲類似中國外交部辦公廳文化與宣傳處文化交流科副主任科員的小人物了。至於椿宜和與松岡宏泰對林真秀客氣的態度,也被當做對政府官員,級別再低也會表示尊重的東亞三國社會常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