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清末民初是私塾發展鼎盛時期,無論是喧鬧的街市還是偏僻的鄉村,均能見到身着青布長袍,頭髻一條長辮的塾師。在私塾課堂能看見老師搖頭晃腦教鄉童“之乎者也”的情景。
南坑是貧窮落後的小山村,以前沒有私塾學堂也沒有老師會來這裏教書。
劉良友來了以後,孫順貴請木工師傅做了幾張簡易的課桌椅,在自己的小客廳辦起了私塾學堂。
所謂的“私塾學堂”是孫順貴在自己的小客廳用餐桌做講臺,下方擺幾排桌椅做學生的課桌。課堂小,只能供七八個孫家的孩子讀書。
劉良友模仿爺爺教書,辦學堂可說是得心應手,也積累了不少教學經驗。別看他年紀不大,上課講學倒是認真,教學方法也有所創新,孩子們很喜歡這位老師。
鄉親們聞訊紛紛要求把孩子送來讀書。但是教室小、設備簡陋容納不了計劃外生源,孫順貴只好婉言謝絕。
現在圍屋竣工,劉氏孫氏都建了寬敞的祖廳。鄉親們見條件成熟,派代表與劉殷協商,要求劉氏擴大辦學規模,辦好全村的私塾學堂。劉殷滿口答應,辦好教育培養人才是他的出發點,也是遷居南坑建設美好家園的藍圖一角,也是傳承家族美德,彰顯成功之士寬闊大度的善舉。
“兒子,鄉親們要咱們把私塾學堂辦下去,還要擴大規模把教育做大做強,滿足全村孩子讀書的需求。你意下如何?”劉殷把劉良友叫到跟前用商量的口氣問道。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老爸,我也是這樣想的,當了一年多的老師感覺很好。我愛上了這門職業,喜歡這些可愛的孩子。”劉良友同意繼續辦私塾教孩子們讀書寫字。
學堂設在剛建好的劉家廳堂。劉殷請木匠添置了課桌椅,購買了教學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