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海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於是,方銳和郝廣生、劉燕茹坐下來,就創辦“愛心幫扶社”的有關事項進行了探討,直到中午下班很久了,三個人才回去。
由五一農場團委創辦的“愛心幫扶社”組織在方銳等人的籌備下終於成立起來了。根據醫院團支部書記劉燕茹的提議,“愛心幫扶社”的每個團小組認領了一個病房。方銳又要求每個團小組將自己認領的病房貼上“愛心小屋”標識,並標註認領的團小組名稱和負責人。節假日和星期天,團員們都來到病房裏,不是打掃衛生就是給老人洗頭洗衣服打開水等。
看見五一農場中學的“愛心幫扶社”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方銳很高興。她也不停地來到醫院進行指導着、忙碌着。但隨着寒假的來臨,方銳在想,如果學校放假了,怎樣才能繼續開展好這項活動呢?這樣想着,另一個問題又進入她的思考範圍,那就是,五一農場每年都會畢業一批初、高中學生。他們畢業後,有的繼續深造,有的踏入社會,基本上不會再回到學校參加這項活動了。如何將這項活動長久地開展下去呢?
方銳在苦苦思索着,她把前些年在大學裏的團組織生活又在腦子像電影裏過了一遍,仍然沒找到可參考的做法。於是,她再次來到五一農場中學,和郝廣生商量,共同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方銳剛走到五一農場中學門口,就看見操場上的學生們拿着紅木棒進行接力賽跑。原來他們是在上體育課。看到這情景,方銳眼睛一亮,對!就像學生們拿着紅木棒進行接力賽跑那樣,採用接力的方式,即使一屆學生畢業了,只要學校還在,年級還在,“愛心幫扶社”組織就會像一團火,一屆接着一屆傳承下去的。
想到這裏,方銳轉身回到團委辦公室,立即將自己設想記錄下來,並計劃將所有基層單位團支部都發動起來,對需要照顧的老人進行造冊登記,讓“愛心幫扶社”組織擴大到全場各單位,在五一農場全面開展扶老助老活動,讓每個單位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得到團員青年們的幫扶。
這天是週末,方銳又來到職工醫院裏,和劉燕茹一起到“愛心小屋”病房裏察看着,見“愛心幫扶社”的社員們一如既往地在打掃衛生,幫助老人洗頭洗衣服等,方銳很高興。她信步來到一間病房裏,看見一位維吾爾族老人正在撥弄着一件樂器。方銳仔細看了看,見這件樂器上部細長,頂部彎曲,最下面是一個半球形的小箱子。她雖然生活在邊疆,在大學裏也聽過維吾爾族老師和學生彈奏樂曲,但卻沒看見過老人手上這種樂器,於是便好奇地問:“叔叔,這是什麼樂器呀,我怎麼沒見過?”
“姑娘,這叫熱瓦甫,是我們維吾爾族、還有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的一種樂器。”老人用生硬的漢語告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