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漢兒不爲奴 !
太平軍自羅定興兵以來,因無根據之地,周士相又堅持以流寇裹挾方式壯大軍隊,故而軍中一切(兵員、糧草)靠得都是劫掠及從清軍手中繳獲。德慶、高要、新會數場戰鬥下來,太平軍獲得了足以維持全軍半年之需的糧草,但繳獲的食鹽數量卻並不多。食鹽稀少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太平軍沿途所經府縣並非產鹽區;另一方面卻是因爲這些地區的清軍早就對食鹽進行了嚴格監控和封鎖。
清軍對食鹽的封鎖致使太平軍所經地方並無大量食鹽湧入,百姓只能定量購買。通過這種方式,清軍有效避免了大量食鹽湧入這些明清反覆爭奪的地區,以免食鹽這種戰爭物資落入同樣缺鹽的明軍之手。
若是太平軍能夠繼續沿襲之前周士相所定方針一路裹挾劫掠而去,單以太平軍現有人員而言,自然是不必害怕缺鹽的。但是佔領新會後,周士相爲避免太平軍轉進香山遭到優勢清軍的阻截,轉而決定依託新會誘使廣州清軍主力攻城,從而通過這座連李定國數萬大軍都無法攻克的堅城大量消耗廣州清軍有生力量,使得南進過程變得相對輕鬆。
這種戰略構單從太平軍本身條件來看,顯然是符合太平軍利益的,畢竟太平軍只是一支由衆多人員或自願或不自願構成的軍隊,靠着先前的幾場小規模戰鬥才讓全軍凝娶了一定戰鬥力。這點戰鬥力遇上小股綠營兵自然可以一戰,可一旦遇上擁有騎兵的廣州清軍主力顯然就不夠看了。
況且太平軍不單單是軍隊行軍作戰,還隨軍攜帶了大量老弱婦孺,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情況下,攜帶如此多的百姓隨軍,自古也就兩種人會幹。一是流寇,另一個就是土匪。二者的下場大抵也差不多,從未聽聞有成大事的。便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初起兵時做過。可一旦規模變大,他們也轉而棄了這種裹挾方式。進而朝精兵強將道路發展。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和已轉變成爲南明主力的大西軍就是這些精兵強將的餘脈。
裹挾發展的弊端,前後兩世爲人的周士相如何不知,可是他沒有時間,也沒有任何機會可以將太平軍的規模變得更大,變得可以朝精兵強將道路發展,直至困守新會,太平軍前營五大營合有戰兵人數不過兩千餘衆。這麼點兵力不說放在全國了,就是放在廣東也是毫不起眼。根本左右不了明清局面發展的。若不是新會城實在是被清軍自個修得太過堅固,就憑太平軍這點兵力早被清軍喫光幾回了。
圭峯山一戰,數千老弱婦孺的死亡已經太平軍上下敲了警鐘,周士相騎虎難下,裹挾的調子是他定的,也是他一手推行的,總不能現在就把後營當包袱扔了,然後率領前營輕裝直奔香山而去吧。他若這麼幹了,第一個不服他的就是手下這幫軍官,須知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後營都是有家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