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了他們的支持,革命就會成功!
但如果臨時政府打贏了呢?也不要什麼大勝利,只要一場小勝,然後再讓克倫斯基用那張能言善吹的嘴來宣傳,臨時政府的威信立即就會大幅上升。到時候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就徹底沒戲了!
對列寧來說,在野反戰固然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但同時也是一場賭博——俄國的進攻慘敗,布爾什維克就是“正確的”,就可以藉機發難。反之,布爾什維克就完了。
“奧托,前線不會有什麼問題吧?”埃特爾也在這間客廳裏面,和赫斯曼並排坐在一張鬆軟的大沙發上,他彷彿也有些擔心。
“是啊,最新的消息,德國和奧匈的軍隊正在調離東線……”斯大林也關切地問。他是和列寧一起來到的,目的看來就是想摸摸赫斯曼的底——由於埃特爾在瑞士說漏了嘴,列寧早就知道赫斯曼是德軍大總參謀部派出的。後來赫斯曼在彼得堡機關槍第一團擔任士兵委員會的主席期間的表現,也證明了他是一名素質相當不錯的職業軍人。
赫斯曼是知道“克倫斯基攻勢”的,因爲實在太逗逼,在後世知道的人不少。不過赫斯曼也只知道一個大概——克倫斯基廢了老鼻子勁兒才組織起幾十萬人的攻勢,不到10天就被德奧聯軍打得大敗,此戰之後俄國在前線的軍事力量徹底瓦解。等到列寧同志上臺時,俄國根本沒有任何武力可以阻擋德國的行動。所以只能對德國予取予求……
也就是說那個差點坑死毛子的《佈列斯特條約》實際上也有克倫斯基的責任!如果他不把俄軍的老本拼光,德國多半不會這樣逼迫列寧。
不過在《佈列斯特條約》簽署後幾個月,同樣的災難就落到德國人自己身上了——革命讓軍隊瓦解,使得抵抗無法實行,然後英法就把《凡爾賽枷鎖》強加上來了……
如果俄國臨時政府在二月革命後立即退出戰爭,那麼德國就能提前一年發動魯登道夫攻勢——不是1918年春,而是在1917年春,這時美國甚至還沒有加入戰爭,法國很有可能被打出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