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1932年2月12日深夜,莫斯科。
當整座城市都陷入一片黑暗的時候,只有紅色帝國大腦所在的克里姆林宮內仍然閃爍着燈火。
統治這個國家的偉大領袖日理萬機,哪怕到了深夜,還在克里姆林宮內主持政治局會議,討論着一件關係到國際共運前途命運的大事:
德國到底是不是社會主義國家?
這個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不管是被赫斯曼改變的時空還是在原本的時空——實際上歐洲是有濃重社會主義情結的地方。經常會有取得執政地位的各種社會黨或工黨出個白皮書或是別的什麼文件,宣佈自己的國家是個社會主義國家。直到後世的21世紀都有這種事情。
不過後世21世紀的布爾什維克偉大領袖是不會爲這種事情傷腦筋,更不會大半夜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別的國家是不是社會主義……這不是有毛病嗎?
而斯大林同志原本也是這樣認爲的——他不像列寧,喜歡寫文章去和西歐洲的社會民主黨人討論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不是社會主義。他也寫不了這種文章,也不認爲這種爭吵有什麼意義。社會主義又不是吵架吵出來的,也不靠文章寫出來的,得靠建設!
蘇聯在他的英明領導下,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接近於完成。
雖然蘇聯農民爲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他們的犧牲還是讓國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內,蘇聯建成或將要建成的擁有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多達1500多個。而且還引進了德國和美國的技術、人才、設備,建立起了拖拉機、飛機制造、汽車、重型機械、機牀製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新興的工業部門。
隨着第一個五年計劃將要順利完成,蘇聯初步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爲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樂觀的預期,只要再經歷一到兩個這樣的五年計劃,蘇聯的工業就能穩穩超過德國,接近美國,成爲世界上第一或是第二大工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