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波蘭領袖畢蘇斯基去世的時候,意大利領袖墨索里尼的乘龍快婿,長相相當英俊的意大利新聞和宣傳大臣加萊阿佐·齊亞諾正在法國巴黎,他是作爲老丈人的特使前來巴黎的。
現在是意大利是法國的忠實盟友,在1935年1月7日的時候,墨索里尼與法國外交部長賴伐爾簽署了《意法條約》。這個條約是針對德國的,法國以默許意大利入侵阿比尼西亞(埃塞俄比亞)爲條件,換取意大利和法國聯手遏制德國向南擴張吞併奧地利的野心。
和歷史上的情況有所不同,現在統治奧地利的仍然是基督社會黨籍的獨裁者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1934年7月24日的綁架和謀殺並沒有發生。因爲施萊徹爾和赫斯曼現在控制着德國的擴張步伐,他們倆是不會在條件不成熟時蠻幹硬上的。
而且,在施萊徹爾和赫斯曼的時間表上,復辟霍亨索倫王朝肯定是擺在吞併奧地利之前的。
不過史塔西對外情報處還是支持了奧地利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這個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被史塔西滲透。而該黨所持的路線,則一直都是德奧合併,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希望通過全民公投讓奧地利加入德意志帝國。
但是奧地利的民主制度卻在1933年3月走向了終點,陶爾斐斯解散議會,以緊急法令管治國家,逐漸走向了獨裁。並且先後取締了布爾什維克黨、奧地利納粹黨和其他反對黨——這些政黨的活動被迫轉入地下,合法的公投自然無法舉行——同時,陶爾斐斯還致力推動和意大利、匈牙利的軍事同盟,反對德國吞併奧地利。
但是在奧地利國內,支持大德意志統一的力量始終存在。德國自1931年來的經濟迅速成長,失業率幾乎降至爲零的形勢,也極大吸引了奧地利的中下層人民。
而德國退位皇帝威廉離開荷蘭多倫,前往波羅的共和國的塔林,住進託姆別阿宮的消息,更讓奧地利的一部分上層階級看到了恢復君主制的希望——1918年奧地利的革命並不徹底,只是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但是沒有觸及君主派貴族的根本。
這些哈布斯堡王朝的擁護者期待奧地利能夠成爲巴伐利亞王國這樣,從屬於德意志帝國的邦國,或者讓他們的皇太子奧托登上匈牙利王位。
這樣的形勢讓奧地利的小獨裁者陶爾斐斯的統治變得愈發不穩起來,因爲奧地利的中下層一直不是他的擁護者,而本來擁護他的奧地利上層又發生了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