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之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某些時候,蘇聯人是相當固執的,比如,面對着西方的電子革命無動於衷,繼續大規模地採用電子管,體積龐大,功能少,耗電量大,都發熱了。而他們利用電子管,絞盡腦汁地想出各種辦法,力爭在性能上獲得突破,這種整合的能力,是相當的強大,如果他們擁有和西方相同的電子技術,那肯定會開發出比西方更厲害的系統來。
其實,蘇聯也是有晶體管技術的,蘇聯在五十年代就有晶體管了,1953年5月蘇聯建立了專門的半導體工廠НИИ-35,後世叫做“脈衝星”聯合體批量生產半導體器件;1955年,在列寧格勒“斯維特蘭娜”工廠也建立了生產晶體管生產線。而在七十年代就有了集成電路製造的超級計算機厄爾布魯士。
不過,當時蘇聯人還認爲電子管必定有潛力可挖。1953年的時候,桿狀核心真空管出現了,體積大大縮小,同時塞進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裏面去,功率遠超過美國人採用晶體管的衛星。
由於部門的利益,蘇聯的守舊的電子專家抵制晶體管,更加有軍方的一個觀點,晶體管無法抵禦強大的電磁脈衝,無法在覈戰爭中使用!
所以,此時的蘇聯軍事工業裏面,幾乎還是真空管主導的,像現在的米格-25,戰鬥機的雷達功率巨大,還讓製造者沾沾自喜,聲稱什麼能烤熟兔子,其實,就是個大烤箱而已,根本就不如同期的美國的雷達!
現在還不晚,如果意識到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纔是以後真正的方向,在這方面奮起直追,蘇聯的電子技術,應該能夠達到美國相同的水準,甚至是超過!畢竟,蘇聯有着體制上的優越性!計劃經濟體制,只要上面撥款支持就行,不用想有沒有市場。
現在,這架美製的EP-3,上面的電路,大部分都是晶體管和集成電路了!這同時也是蘇聯的專家們第一次接觸到美國的專門的軍用電子干擾機,美國同行們的做法,讓他們很驚訝。
晶體管和集成電路!這樣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