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1852年的上海,其繁華遠不及數十年後,在上海的租界之中即看不到林立的高樓大廈,同樣也看不到如織的車海,那些並不算寬敞的街道兩側,只能看到一些兩層至多三層高的英式樓房,這些紅牆黑瓦的西式樓房大都直面黃埔江,在黃埔江邊,那幾十年後爲世界所熟知的繁華非常的外灘,更多的卻是倉庫,一棟棟倉庫緊鄰着江畔,朱家的倉庫既在其中。
朝黃埔江中看去,入目所見皆是點點白帆,當然還有不少輪船噴吐着煤煙,來自各國的商船,將各國的商品運往中國或從這裏裝滿生絲、茶葉運返歐美。
儘管自《南京條約》後,開啓了五口通商的時代,但在開埠之城中,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與上海相比,蘇浙的生絲、安徽的茶葉、景德鎮的瓷器,諸如此類的商品都可以運抵上海,再由上海運往世界各地,對於歐洲人來說,上海最大的優勢即在於其恰當的地理位置,也正是因爲其作爲長江龍頭的位置,才使得上海,準確的來說是上海的租界,在短短數年間,便發展成爲東亞“最現代化”的港口,吸引着來自各國的商船。當然,幾十年後,這座城市會獲得另一個稱號“東方巴黎”。
不過,對於穿越後第一次走出房門的朱宜鋒來說,他的注意力並沒有放在路邊林立的洋行上,至多也就是偶爾將視線投向黃埔江內的帆船,那古色古香的帆船,總是會引起他的興趣,但真正留給他深刻印象的,卻是在通往租界的路上,一路上看到的那些衣着破爛的國人,其中不少人都是行乞的乞丐,這裏有用破木板搭成的棚屋,這裏也有一棟棟環境優美的英式洋行,這裏有滿街的乞丐,可到處都有肥得流油的富人。
不過,這次朱宜鋒之所以走出家門,並不是欣賞1852年的上海街景,而是出門辦正事,幾乎是一出門便直接朝着碼頭走了過去,之所以去碼頭,是爲了解決一些債務問題。
“少爺,您真準備接那艘船?”
緊跟着少爺的朱旺,說話時都顯得有些緊張,似乎不明白,少爺爲什麼非要做這麼一個虧本生意,要知道,過去少爺怎麼也不可能接受那樣苛刻的條件。但那那裏是抵賬,甚至就是耍無賴。
“阿旺,這年月,能要一回來一分,便是一分!”
港口!
幾乎是在上海開埠的同時,租界租地人會議其便制定了的規劃——因爲其立足於轉口貿易,便決定了上海發展的根本,這是一座以港爲生的城市,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位於江灘邊的租界已經顯現了城市的雛形,而在江畔線上,則佈滿了碼頭棧橋,十餘座木質或石基的棧橋延入江中內,棧橋兩側更是停滿了各國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