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八月二十四日,數百根浮木被拋到流經雁門的汾水河上,迅速漂向下游的各個郡縣,每根浮木上都綁着一道用黃帛寫就的勤王詔。
隨後的日子,汾水下游的一些郡縣長官相繼接獲詔書,於是紛紛募兵奔赴急難。然而,倉猝之間,各郡縣募集的兵力都很有限,就算在最短時間內趕到雁門,恐怕也不一定打得過兵強馬壯的突厥人。當時,有一支勤王隊伍的將領叫雲定興,他手下有個十七歲的小兵,就針對這個問題獻上了一計。
這個小兵的意見是:讓隊伍攜帶大量的軍旗和戰鼓,一路上大張旗鼓,虛張聲勢,藉此迷惑敵人。他說:“始畢可汗膽敢以舉國之師包圍天子,必定認爲我方短時間內難以集結大軍。所以,我們應該大張軍容,白天旌旗招展,夜晚鉦鼓齊鳴,讓敵人以爲我方援軍已大量集結,迫使他們聞風而遁。否則敵衆我寡,萬一突厥傾巢來攻,我軍恐怕難以抵擋。”
雲定興覺得很有道理,當即欣然採納。
這個獻計的十七歲小兵,就是李世民。
在隋末亂世的舞臺上,這是史書有載的李世民的第一次亮相。雖然他現在的身份還很卑微,但作爲一個即將在幾年後縱橫天下的軍事統帥,其見識和謀略已在此初露端倪。
楊廣除了浮木傳詔外,還採納近臣蕭瑀(蕭皇后之弟)的建議,派密使從小道潛行至突厥王庭,向義成公主(與突厥和親的隋宗室女)求救。義成公主聞訊,馬上給始畢可汗送了一封急報,上面寫着:北方邊境告急!
始畢可汗不太相信,卻又不敢斷然否定。因爲連日來,已經有斥候(偵察兵)不斷回報:隋朝東都及各郡援軍已大量集結,並正往雁門方向迅速移動,前鋒已進抵忻(xīn)口(今山西忻縣)。也就是說,如果短時間內打不下雁門,就有可能反過來被隋軍包了餃子。
始畢可汗越想越不安,不得不在九月十五日下達了撤軍的命令。突厥人一撤,楊廣如釋重負,立刻派出兩千騎兵一路尾追,在馬邑攻擊並俘虜了兩千多名突厥的老弱殘兵,總算出了一口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