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又來了 (第1/6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夏末秋初,大唐帝國的邊境線上再次燃起烽火。
東突厥的頡利可汗自從去年秋天傾巢南侵、無功而返後,頓覺顏面盡失,大爲不甘。經過將近一年的養精蓄銳,頡利便再度揮師南下。
這一次,頡利改變了戰略。他並不打算再幹上次那種看上去氣勢洶洶、到頭來卻勞而無功的蠢事,而是在西起涼州(今甘肅武威市)、東至幽州(今北京)的數千裏戰線上,採用“多點進攻、襲擾爲主”的戰略,專搞打砸搶,撈一把就走,不問仗打得漂不漂亮,只求有沒有撈到實惠。這樣的戰爭雖然不像去年那樣直接威脅唐朝中樞,但覆蓋面廣、持續時間長,也着實讓唐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東奔西跑、疲於應付,大傷了一回腦筋。
從六月末頡利親率大軍攻擊靈州(今寧夏靈武市)開始,這場長達一年多的斷斷續續的騷擾戰就拉開了序幕。
七月十二日,李淵對負責起草詔書的侍臣宣佈:“突厥人貪得無厭,朕將與其全面開戰,從今往後,給突厥人去函不能再以平等的‘國書’形式,而要一律改用‘詔書’和‘敕令’!”
相對於突厥的戰略轉變,李唐朝廷這次的軍事任命也有了微妙的變化。李淵先後把右衛大將軍張瑾、安州大都督李靖、行軍總管任瑰等人調到前線禦敵,而李世民則只是作爲後備力量被派駐蒲州(今山西永濟市),防守關中門戶。
李世民之所以沒有像往常那樣被推上第一線,主要原因當然是突厥的這一波入侵併未對唐帝國構成太大的威脅,但同時也表明了李淵的用心,那就是儘可能抑制李世民的鋒芒,不讓他再出風頭。
在前線看不到李世民的身影,這對頡利來講絕對是一大利好。八月初,頡利親率十萬大軍劫掠朔州(今山西朔州市)。張瑾等人急忙北上禦敵,於十一日在太谷(今山西太谷縣)與頡利會戰。令人遺憾的是,這一仗張瑾全軍覆沒,出任行軍長史的中書侍郎溫彥博被俘,張瑾僅以身免,狼狽投奔李靖。
此仗突厥完勝,頡利發現自己有了討價還價的籌碼,便在八月末派人與唐帝國“和解”。可想而知,這種打完勝仗後主動提出的所謂“和解”事實上就是要挾,無非是想挾新勝之威狠狠敲一次竹槓。史書沒有記載李淵對此做何反應,但從頡利隨後便引兵北還的結果來看,李唐朝廷很可能又是違心地給了頡利可汗一筆數目可觀的賄賂。
頡利這次之所以見好就收,一來當然是貫徹他“撈一把就走”的戰略思想,二來估計也是擔心繼續向縱深推進遲早會碰上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