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賜功臣,以強宗室 (第2/9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隨後,李世民設下了一個疑兵計,然後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出玄武門,策馬來到渭水南岸,與頡利隔河喊話,責備他違背盟約。就在頡利滿腹狐疑之際,李世民等人的身後突然旌旗招展、鎧甲耀目,漫山遍野幾乎全是唐軍。
頡利發現執失思力沒有回來,原本就已經感到不妙了,現在看見李世民又有恃無恐地挺身而出,背後的唐軍更是軍容浩大,臉上不禁露出懼色。
李世民命軍隊稍稍退後嚴陣以待,然後獨自一人留下來與頡利談判。蕭瑀覺得皇帝太過輕敵,立刻攔住馬頭勸阻。李世民說:“我已計劃妥當,你有所不知。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直逼京畿,是以爲我們國內有變,而朕新登帝位,勢必不能抵抗。我如果示弱,閉門拒守,蠻虜必定縱兵大掠,局勢就難以控制。所以朕單騎獨出,以示輕蔑之意;又炫耀軍威,顯示決戰之心,這一切肯定都出乎蠻虜的意料之外,讓他們難以應對。蠻虜孤軍深入,必有懼心,在此情況下,無論是戰是和,我們都有把握。制服突厥,在此一舉,卿等儘管旁觀!”
其後,事態的發展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頡利主動請和。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出長安西郊,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並饋以金帛。頡利可汗得到賄賂,如願以償地引兵北還。
一場迫在眉睫的大戰就這樣被李世民化於無形。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渭水之盟。
很顯然,李世民在這個事件中一如既往地表現出了過人的膽識和智慧。然而,毋庸諱言,渭水之盟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畢竟這是城下之盟,唐朝犧牲了府庫中的大量金帛,才換取了這個和平的結果。對此,李世民在後來的日子裏一直耿耿於懷。
儘管對於後人來說,李世民在渭水之盟中的表現仍然是可圈可點的,但是對李世民本人而言,與其說這次結盟是一個值得炫耀的光榮事蹟,還不如說這是他在心中長時間引以爲憾的恥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