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忠臣忠言不逆耳 (第1/9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中國歷史上,有資格被譽爲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幾個,大半也都有爭議。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共識最多、爭議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了。
但是,即便李世民能當之無愧地獲此殊榮,也並不表明他就是完美無瑕的。
無論李世民如何天賦異稟,才智過人,他身上也難免會有一些人性的弱點。
換句話說,李世民之所以能成爲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傑出政治家,並不是因爲他沒有弱點,而在於他有個辦法對治自己身上的弱點。
這個辦法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兩個字——納諫。
納諫這種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因爲人都是愛面子的,沒有誰喜歡被人批評。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也不願意整天被人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更不要說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了,他們通常更聽不進任何不和諧音。
然而,李世民偏偏就願意聽。
不但願意聽,而且還對此求之若渴,甘之如飴。
這並不是說李世民天生就是一個受虐狂,而是因爲他深知這樣一些道理:“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
鑑於隋朝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李世民一直具有非常強烈的憂患意識。他認爲,倘若當皇帝的都像隋煬帝那樣“好自矜誇,護短拒諫”,那麼結果就是“人臣鉗口”,最終必然“惡積禍盈,滅亡斯及”。所以早在貞觀元年,李世民就一再對大臣們強調:“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貞觀政要》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