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戰:平定吐谷渾 (第1/13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唐朝與西域諸國之間,有一條地形狹長的交通要道,稱爲河西走廊。從長安往西北方向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可到達西域;再穿過西域,可直抵中亞、西亞諸國,甚至遠抵歐洲大陸。
這條貫穿歐亞大陸的重要交通線和貿易通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而吐谷渾汗國就位於河西走廊的南側,扼守着絲綢之路的咽喉。
很顯然,吐谷渾與唐朝的雙邊關係如果良好,就能保障這條貿易生命線的安全與暢通。
不過可惜的是,從李世民上臺執政起,雙方的關係就一直顯得不太良好。儘管太宗李世民努力與其建立睦鄰友好關係,可吐谷渾卻屢屢入寇河西走廊,嚴重威脅着唐朝邊境與絲綢之路的安全。
吐谷渾是鮮卑族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年從東北的白山黑水遷徙至水草豐沃的青海、甘肅一帶,“有地數千裏”。6世紀中葉,其王慕容誇呂自立爲可汗,建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隋末唐初,慕容伏允在位,曾一度被隋煬帝楊廣擊敗,逃奔党項。大業末年,趁中原戰亂之際,慕容伏允收復失地,重建其國。其長子慕容順曾入隋爲人質,唐朝建立之後,高祖李淵以送還慕容順爲條件,與吐谷渾相約共擊河西李軌。平定李軌後,李淵履約將慕容順遣送回國。
貞觀初年,慕容伏允年事已高,遂將朝政大權委於宰相天柱王,對其言聽計從。天柱王是一個鷹派人物,傾向於對外擴張。在他的影響下,吐谷渾採取了陽奉陰違的做法,表面上經常遣使朝貢,背地裏又頻頻入侵唐朝的西北邊境,曾先後縱兵大掠蘭州、鄯州(今青海樂都縣)、廓州(今青海化隆縣西)等地。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五月,吐谷渾又一次故伎重演,一邊“遣使入貢”,一邊又“大掠鄯州而去”(《資治通鑑》卷一九四)。唐太宗李世民終於忍無可忍,遣使對慕容伏允大加責備,並命他親自到長安朝見。
慕容伏允謊稱有病,拒絕入朝;同時又爲其子尊王請婚,要求迎娶唐朝公主。
吐谷渾的這種做法看上去好像頗爲自相矛盾,不可理喻,其實也不難理解——他們這麼做,無非是一方面想多劫掠一些財帛,撈一些實惠,一方面又不想與唐朝徹底決裂,怕唐朝大動干戈,所以纔會屢屢玩這種既當強盜又拋媚眼的不入流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