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旋風與酷吏時代 (第1/7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長期處於軟禁狀態的睿宗李旦忽然接到太后的一道詔書,說是要“復政於皇帝”。李旦大爲惶恐。他太瞭解自己的母親了,三個兄長過去的遭遇已經給他留下太多血的教訓,所以他很清楚,母親這麼做,絕不是真心想要歸還政權頤養天年,而是打算一邊堵住天下人的悠悠衆口,一邊試探他的態度。
有鑑於此,李旦當然只能一再上表堅決辭讓。他聲稱,自己既沒有興趣打理朝政,更沒有能力統治天下,所以爲了社稷蒼生的福祉,還須母親勉爲其難,繼續臨朝聽政。
看着李旦一連呈上的三道讓表,武后笑了。
看來還是老四比較聰明啊,當初他的三個哥哥要是像他這般乖巧的話,不就什麼事都沒了嗎?
武后的還政表演確實是高明而有效的。從此,那些口口聲聲要求太后還政的人就不得不保持緘默了。但是武后知道,很多宗室親王和文武大臣嘴上不說什麼,可並不代表他們心裏面沒有想法。換言之,很多人不會心甘情願接受她的統治,他們心裏肯定藏着許多怨言,甚至很可能藏有對武后不利的企圖。
自從徐敬業兵變,裴炎逼宮,宰相百官聯名上書等一系列惡性事件發生之後,武后就一直在考慮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才能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預先察覺陰謀的存在?如何防患於未然,把所有不利於她統治的事物全都扼殺在萌芽狀態?
作爲武后精心思考的結果,垂拱二年三月,一項全新的制度在大唐帝國應運而生。
這就是“匭檢制度”。
所謂匭檢制度,說好聽點叫做廣開言路,下情上達,說難聽點就是鼓勵天下人都來告密。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在朝堂前設置一個四四方方的大銅箱,分成四格,開四個孔,可入不可出。四面正對東南西北,塗成四種顏色。東面青色,名“延恩匭”,求仕進者投之;南面紅色,名“招諫匭”,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白色,名“伸冤匭”,有冤抑者投之;北面黑色,名“通玄匭”,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祕計者投之。(《資治通鑑》卷二〇三)
朝廷以諫議大夫、補闕、拾遺各一人爲“知匭使”,以御史中丞、侍御史各一人爲“理匭使”。每天傍晚由知匭使開箱審閱,緊急事件先行處理,其餘轉呈中書省和理匭使,最後再向武后匯總上報。補闕、拾遺的官職以及匭使的設置,都是武后的發明。而具體設計製造銅匭的人,名叫魚保家,是當初裴炎案的審查官之一侍御史魚承曄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