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儲之爭 (第1/9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旦現在的身份是“皇嗣”,這個名號實在是有些不倫不類。
因爲它既不是擁有皇位繼承權的太子,也不是普通的皇子,而是大致介於這兩者之間。
李旦的尷尬身份充分表明了武曌的矛盾心態,而武承嗣無疑對武曌的這個心態洞若觀火。
武周革命後,武承嗣就成了滿朝文武中最得勢的人。他不但受封魏王,而且官拜首席宰相——文昌左相(尚書左僕射)。此外,作爲武皇所有族侄中年紀最大、資望最高的一個,他自然就是武周王朝潛在的皇位繼承人。所以在武承嗣看來,普天之下有可能與他競爭太子之位的,就是昔日的皇帝、今日的皇嗣李旦了。
不把李旦從皇嗣的位子上拉下來,武承嗣就無法實現太子之夢。
因此,他必須先下手爲強。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在武承嗣的暗中授意下,洛陽人王慶之糾集了數百人聯名上表,奏請廢黜李旦,冊立武承嗣爲皇太子。作爲武周革命的始作俑者之一,武承嗣深知羣衆運動的威力,所以這一次他依樣畫葫蘆,準備通過羣衆性的請願運動達成他的政治目標。
然而,事情並沒有像武承嗣想象的那樣順利。王慶之等人的上書剛到文昌右相岑長倩那裏就碰了一個大釘子。岑長倩在武周革命之際也立有擁戴之功,此時算得上是朝廷的二號人物。但他畢竟是李唐舊臣,在感情上自然更傾向於李旦。於是岑長倩當即向武皇表態,皇嗣住在東宮,未聞有過,不可輕言廢黜,何況皇嗣廢立之事也不宜讓一羣平頭百姓指手畫腳。所以,應該對上書者加以斥責懲戒,同時解散請願人羣。
武曌不置可否,又去問另一位宰相格輔元,格輔元也堅決反對廢黜李旦。見宰相們如此堅決,武曌也不想和他們鬧得太僵,於是就把這件事情擱置了。
武承嗣的第一次奪嫡行動就這樣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