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的強力干政 (第1/7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姚崇和宋璟黯然離開相位之後,接替他們執掌朝政的兩個宰相是韋安石和李日知。他們都是屬於那種政治立場不太明顯的中間派,凡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執政手段相當溫和,與姚、宋二人相去不啻霄壤。
隨着溫和派的上臺和斜封官的大量復任,姚崇和宋璟辛苦改革的成果付諸東流,剛剛樹立起來的賞善罰惡、舉賢用能的新政風也蕩然無存。“自是綱紀紊亂,復如景龍之世矣!”(《資治通鑑》卷二一〇)
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一利起則一害生。想要積極進取有所作爲,就必然要得罪人;想要一團和氣不得罪人,就只能以喪失原則,混淆是非爲代價。二者必居其一,沒有什麼兩全其美的好事。
雖然韋安石和李日知這種人很對睿宗李旦的胃口,可李旦畢竟跟李顯不一樣。李顯爲了追求表面和諧可以犧牲一切,李旦鍾情於和諧但卻不敢泯滅是非。因此,對於韋、李二人上臺後的表現,睿宗李旦並不滿意;對當下“綱紀紊亂”的政治現實,李旦更是感到憂心和自責。
也許正是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李旦萌生了退意。
本來這頂帝王冠冕就是自己不想戴的,如今勉強戴下來的結果,既不能盡如人意,又不能無愧我心,那又何苦勉力支撐,自誤誤人呢?
景雲二年四月的一天,睿宗李旦忽然召集三品以上大臣舉行廷議,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引退之意。他說:“朕素懷澹泊,不以萬乘爲貴,曩爲皇嗣,又爲皇太弟,皆辭不處。今欲傳位太子,何如?”(《資治通鑑》卷二一〇)
這些當朝大員面面相覷,沒有人敢表態。
當天的廷議沒有取得任何結果。事後,太子李隆基立刻派遣東宮大臣入宮,極力表示推辭之意,但是睿宗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