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一個全能型宰相 (第2/9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麼,張說憑什麼能梅開二度呢?
其實,只要細究玄宗此時的心態,張說的復相也就不難理解了。
首先,此一時彼一時也。玄宗親政之初,最大的擔心是皇權受到功臣的威脅,所以必須把功臣們逐出權力核心,他才能心安。而現在,經過姚崇、宋璟兩任宰相的治理,政治早已步入正軌,國力也是蒸蒸日上,玄宗的皇權更是穩如泰山,再也不用擔心有人篡位奪權了。在這個時候,如果玄宗覺得某個昔日功臣的身上還有可資利用的價值,他有什麼理由不加以利用呢?
其次,隨着開元初期玄宗君臣的勵精圖治,時至開元九年,一個太平治世已經初具規模。如果說前面的八年,玄宗需要姚崇和宋璟這樣的能臣賢相來奠定治世基業的話,那麼此刻,玄宗最迫切需要的,則是有一個文學宰相來替他粉飾太平,鋪排盛世風光。
而張說,恰恰是這方面獨一無二的最佳人選。
因爲在當時,張說是朝野公認的文壇領袖,被譽爲“一代文宗”。
早在武周時期,張說的文才便深受武曌賞識,曾奉命參與大型古詩集《三教珠英》的編纂。當時參加編纂的還有著名詩人宋之問、沈佺期、杜審言(杜甫的祖父)等,皆爲一時才俊。睿宗時期,張說還曾供職東宮,擔任李隆基的文學侍從,“深見親敬”。後來張說拜相,又奉詔監修國史。即便是在被玄宗罷黜之後,在北方邊境擔任軍職的那幾年裏,張說仍奉朝廷之命,“齎史本隨軍修撰”,也就是在繁忙的軍務之餘,始終兼着國史的編撰工作,從來沒有間斷。由此可見,玄宗對他在文史方面的才能一直是深爲倚重的。
史稱張說“前後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爲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鹹諷誦之。尤長於碑文、墓誌,當代無能及者”(《舊唐書·張說傳》)。可想而知,由這樣一位政壇元老兼文章聖手來爲玄宗描摹盛世畫卷,再合適不過了。
最後,也是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張說不僅是一代文宗,同時還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軍事將領,可以稱得上是文武雙全的複合型人才。而此時的大唐帝國通過將近十年的積累,國力已經日漸雄厚,所以當初姚崇“不幸邊功”的建言也已被玄宗拋諸腦後,其開邊拓土,炫耀武功的思想早已抬頭。在此情況下,讓文武兼資,熟悉軍隊和邊防事務的張說復相,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