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宰相的快意恩仇 (第2/7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說楊炎是在宏觀政策的層面上拯救了帝國財政的話,那麼首先必須歸功於這個劉晏。因爲許多年來,劉晏一直總攬朝廷的財政工作,長期兼領度支使、轉運使、鹽鐵使、租庸使、青苗使等財政職務,在第一線上做了許多紮實有效的工作,“既有材力,視事敏速,乘機無滯……軍國之用,皆仰於晏”。(《舊唐書·劉晏傳》)
劉晏掌管財政之前,李唐朝廷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四百萬緡,劉晏上任後,一年的財政收入就高達一千餘萬緡。“後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資治通鑑》卷二二六)
如果沒有劉晏,從肅宗時代起便已千瘡百孔的帝國財政也許早就轟然崩潰了。換言之,假如沒有微觀層面上點點滴滴的改善和集腋成裘的積累,楊炎後來創設的兩稅法就沒有了施行的基礎和成功的條件,最多也只能是個畫餅充飢的東西。
因此,像劉晏這種“任事十餘年,權勢之重,鄰於宰相”的人,隨時都有可能一步跨到相位上來,分享楊炎的權力。
面對如此強勢的威脅,楊炎不能不感到極大的憂慮和恐慌。
所以,就算不提當年那筆舊賬,楊炎也必須對劉晏下手。
就在兩稅法頒佈的幾天後,德宗召兩位宰相議事。楊炎奏事完畢,忽然涕泗橫流地對德宗說:“陛下可知道,劉晏此人,很早就與黎幹、劉忠翼同謀,臣身爲宰相,沒有盡到討逆之責,罪當萬死啊!”
客觀地說,楊炎指控劉晏與黎、劉二人同謀,並不能算是誣告。因爲京城早有傳言,說當年黎幹和劉忠翼慫恿代宗立獨孤貴妃爲皇后之事,劉晏也曾參與其中。至於這個傳言是否屬實,那就沒人知道了。
對此傳言,德宗實際上也早有耳聞,只是當朝宰相如此煞有其事地向他提出來,這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