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村誠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
蒙哥雖然並非強健如牛,但是他不樂宴飲,不溺女色,亦不好侈靡,對后妃和親信也以節儉戒之。忽必烈沒想到蒙哥會在行軍途中病逝,他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
但是,在最初的震驚之後,他接着便有一種看到了大海般自由舒展的感覺,從蒙哥的枷鎖束縛中解脫出來的感覺。
當然,現在不能將這種心情表現在臉上,現在的燃眉之急,是要作出決斷:是渡過淮河繼續殺敵,還是率兵馬撤回哈剌和林。忽必烈認識到自己站在了一個重要的三岔口。他想來想去,都得不出一個較好的結論,於是召集謀士諸將,徵求他們的意見。
這是一次決定忽必烈命運的重要會議,歷史上稱之爲“班師之議”。
郝經首先發言:“我們應該立即撤退。蒙哥可汗駕崩,現在的燃眉之急是在即將召開的忽裏臺上選出新可汗。如果缺席忽裏臺,則意味着主動放棄汗位繼承權。殿下作爲先可汗的長弟,應立即放棄這裏的一切,回哈剌和林,主持可汗大喪,召開忽裏臺。”
郝經的建議觸及了問題的核心。
蒙哥有阿速臺和玉龍答失等四個兒子,但是他們都只二十幾歲,過於年輕。連續四代可汗即位時年齡都在四十歲以上,在忽裏臺上,這四位皇子不會得到支持。
人們的目光,聚焦在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三人身上,旭烈兀遠在他鄉,且正在作戰中,無法回來。而且,他也無心爭奪汗位。因此,汗位繼承人的爭奪最終就成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二人之間的鬥爭。
現在坐鎮本國的阿里不哥處於優勢。或許,阿里不哥會主持蒙哥的大喪。忽必烈必須儘快回哈剌和林,爭取忽裏臺的支持。這就是郝經的意思。與會的大多數人也都支持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