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雪後城頭草色新 (第2/27頁)
王樹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壯志不消三尺劍,奇才欲試萬言詩。
聞雞不覺先起舞,對鏡方知頰有髭。
昔日兒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爲。
(《李文忠公遺集》卷六,第1頁。)
詩雖寫得未見才情,但充滿“爲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味道。青春傷感之後,李鴻章到北京去和做京官的父親一起生活並且繼續他的學業。在京城,李鴻章遇到了對他今後的人生產生了巨大影響、令他終生都崇拜如神的老師曾國藩。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38年和李鴻章的父親同年中進士,互稱年兄年弟。因此,李鴻章是以“年家子”的身份拜師的。曾國藩身爲翰林,以理學著名,又是桐城派大師姚鼐的門生,學識名噪一時。曾國藩十分欣賞李鴻章,說他“纔可大用”。李鴻章在他的指導下,第二年就中了舉人,1847年又考中二甲第十三名進士。那一年,曾國藩的學生除了李鴻章之外,還有三人也同時中了進士,“一門四進士”的盛況引起國人極大的轟動,四個曾門弟子被稱爲“丁未四君子”。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試是帝國人才的一次大聚會,和李鴻章同中一榜進士的,後來頗有一些成爲帝國官場的顯赫人物,如狀元張之萬後來做到大學士和軍機大臣,與李鴻章同列二甲的沈桂芬在同治年間也進了軍機。做到總督一級的,有李宗義、馬新貽、沈葆楨等,與李鴻章一生關係密切的郭嵩燾更是成爲了帝國著名的外交大員。而李鴻章是他們之中最顯赫者,先封伯,後封侯,成爲帝國重臣。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大致可以分成兩個時期,前期從事軍事活動,後期從事洋務和外交活動——國人稱之爲賣國活動。
李鴻章先被授予庶吉士,庶吉士是帝國翰林院的“研究生”,畢業以後才能進入翰林院任正七品編修。成爲編修之後的李鴻章學習極其刻苦,因爲七品官雖然小,但帝國的漢族名臣重相大都是編修出身——重要的要看在翰林院學習的成績。1852年,他在翰林院的翰詹大考中成績名列第二,得到咸豐皇帝的讚賞。一般情況下,這是編修被委以高官的最佳時機,但是,此刻在帝國的南方,農民們正高舉着太平天國的旗幟起義造反,31歲的李鴻章一時間官場仕途受阻。帝國的正規軍大多因爲腐敗而毫無戰鬥力,致使太平軍一出廣西金田就立刻發展成爲10萬大軍,咸豐皇帝一口氣任命了43名“團練大臣”去各地組織地方武裝,李鴻章就是其中之一。這也就是說,帝國需要讓他這個小小的文官放下筆桿子,拿起槍桿子,回老家去拉隊伍,去與太平軍作戰。
當時太平軍已經逼近長江北岸,李鴻章的老家也被太平軍佔領,太平軍殺了安徽巡撫蔣文慶,安徽都府合肥已是“遍地萑符,伏莽四起”。同時,民間的土匪也趁勢作亂,“少者數百人,多者數千人,一股甫平,一股又起,幾無完善之區。”(李嘉端:《請撥餉以濟軍需》,《皖撫疏稿》,第二本,第1~6頁。)起義的農民和鄉間的土匪混雜在一起,使安徽成爲帝國長江以南最混亂的省份。李鴻章之所以能夠毫不猶豫地放棄京城悠閒的爲官生活而回到老家去組建地方武裝,起源於他“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的勃勃野心。
對於一介文人來講,搞武裝可不是鬧着玩的。但是,從李鴻章軍事生涯的頭幾年看,他似乎一切順利。回到家鄉不久,他便率領千餘兵勇在巢湖一帶和太平軍接觸了一次,雖然結果不分勝敗,但這是他從軍以來的第一仗,而且是帝國軍隊沒有失敗的第一仗,他立即得到朝廷的藍翎賞賜,級別也從七品升至六品。這時他的父親也奉命回原籍“辦理團練”,同時他的弟弟李鶴章也從家鄉出來了——父子三人開始一起爲朝廷打仗。做京官沒有做出什麼名堂的父親打仗也沒打出名堂,不久就病逝了,只留下了“吾父子世受國恩,此賊不滅,何以爲家”的遺囑。而李鴻章卻連連得手:參加攻克含山的戰鬥,戰後加賞知府銜,賞換花翎;接着參與攻克廬州的戰鬥,得到“交軍機處記名,以道府用”的獎賞,不久又加賞按察使銜,官職升至四品。因爲不算大的軍功而在三年內連升三級,這對一個七品編修來講,提拔的速度可算是驚人的了。正因爲升遷的速度太快,他人的嫉妒和猜疑也就隨之而來,其罪名之一是說他“名爲團練實則勾結土匪”。這是一個足以讓他掉腦袋的罪名。懷疑他的是一個名叫勝保的滿族欽差大臣,此時正奉命督辦安徽軍務。他懷疑李鴻章的原因是親眼看見了李鴻章混雜在土匪中潰逃,而李鴻章當時的模樣確實像個地道的土匪頭子,更何況說的也是一口土匪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