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雄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爲江陰縣地處江南重地,只要那裏的百姓一日保持着對滿清政府的抗拒,這種影響力就能影響着整個江南,令萬萬千千的江南人記得百多年前滿清入關的一幕幕。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當年有多少江南人,有多少漢人倒在了滿清八旗兵和他們的狗腿子刀槍下?
江陰縣的非暴力不合作,對於滿清來說影響是很壞的。
如果歷史長河依舊,在十年後,也就是江陰之戰的一百三十年後,乾隆爲了安撫江陰百姓,採取了懷柔政策,對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分別賜諡“忠烈”、“烈愍”、“節愍”。隨後建立忠義祠,把明末江陰紳民:戚勳,許用,黃毓祺,王華,夏維新,呂九韶,潘文先,徐趨等立祠祭奠。道光六年,清廷又將邵康公等138人之牌位供奉於忠義祠中,而在第一次鴉戰前幾年,清廷爲安撫江陰百姓,下詔在江陰和其故鄉通州爲閻應元修祠各一座,皆命名爲“閻公祠”。
在乾隆三十二年的秋天,江陰縣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還依舊在默默進行。江陰這個江蘇學政衙署所在地的縣城,當地人憑藉着便利本該在人文薈萃的江南地方也可以佔據一席之地的,但似乎是一百二十年前的那場殺戮衝散了本地的文氣,有清一朝江陰之地科場及第者似乎不多。
江蘇的院試考場就在江蘇學政節署,而節署就在江陰縣城。這是江陰考生的便利之處,也是很特殊的一個外例。滿清順天府和十八個省中,大部分學政節署建在省城。學政節署不建在省城者,全國只有三個:順天府在通州,江蘇省在江陰縣,陝西省在三原縣。
江蘇省學政節署不設在江寧而設在江陰,主要原因是江陰濱臨長江,交通便捷,經濟和文化較爲發達。明朝萬曆四十二年把江南學政節署移駐江陰。到清初,江陰八十一天守城抗清,其鏖戰之激烈、時間之持久、雙方死傷之衆,全國罕見。順治、康熙皇帝繼續把學政駐節江陰,爲的是求能有利於治心觀風。但事實證明,他們的這個打算沒能如意。在原時空走到嘉慶時期,禮部尚書姚文田題匾額“忠義之邦”,高懸江陰城門,還增加了江陰考試錄取的名額。算上乾隆中後期一連串的手腕,這些措施都在訴說滿清之前的一百多年裏的算盤並沒有打利索。
時光走到乾隆三十二年,江陰有清一百二十年中品階最高,聲名最顯赫的大官,也只出了一個楊名時。
乾隆三十二年的秋天裏,江陰縣城因爲從那遙遠的地方傳來的種種不是很確定的流言,一種埋葬依舊的感情開始在內心中迸發,並且一點點積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