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武皇后獻計登泰山 唐高宗得令搞封禪 (第6/8頁)
豆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許敬宗高興地訕訕退下。
李績評論道:“敬宗懂得最多,的確很博學;德玄的話,卻也不是沒有道理啊!”
龐大的封禪隊伍很快走到了壽張(河南臺前,原屬陽穀,毗鄰山東)。
再往前走一段路程,就能到泰山腳下。但李治卻宣佈在這裏停下,據說是要去探望一位名叫張公藝的老人。
滿朝文武會意,都開始紮營停留,大家議論起來,因爲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張公藝的故事。張公藝是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生人,如今已近九十歲。但重要的不是他的年紀,而是他所維護的家風。他少年便爲鄉人敬重,成年後修身養性,禮讓齊家,曾建立義和廣堂,製備典範,教育子侄。令世人稱歎的是,張家九代同居,閤家九百餘人。
近百年過去,張家父慈子孝,兄弟友愛,夫正婦順,姑嫂溫婉,因此名震天下。
李治請教了張公藝這九百人如何在一起喫飯的問題(民國和以前,中國人還都是一大家子在一起喫飯,只不過規模沒那麼大而已),張公藝做出了回答。他說:“我們不是九百張嘴。”衆人大驚,張公藝指了指地上的狗,“我們還有一百多條狗,人喫飯的時候,狗也喫飯,人在席上,狗在地上。人不開飯,狗不開飯,人到齊了就先喫飯,狗到齊了狗喫飯。如果狗自己有還沒到的,它們也會等狗齊了再開喫。開飯的時候,大院擊鼓敲鑼,衆人齊齊赴宴,這就是解決通知問題的最佳方法。”
李治急着學治理國家的道理,於是問:“這麼一大家子,有矛盾是必然的,該如何處理呢?”張公藝奮筆疾書,送給李治一篇文章。李治懂了,張公藝寫了一百種忍耐,意思就是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李治虛心地接受了張公藝的諫言,賞賜布帛,表彰家風后,大部隊又開始了跋涉。
本人研究了一下,竊爲李治嘆息。我發現,如果是其他皇帝,送一百個“忍”再好不過。可眼前這位皇帝,本就是一位習慣於忍受的天子,張老先生又送他此種箴言,不能算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