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逐鹿中原 (第1/15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時的形勢下,吳三桂是一個決定性的人物,就像楚漢爭霸時的韓信一樣,他把力量押在哪邊,哪邊的勝算就大大提高。在這個緊要的歷史關頭,吳三桂成爲了決定歷史走向的重大籌碼。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的重要性不僅李自成沒有想到,連多爾袞都沒想到。
<h2>三桂大兄</h2>
我們再回到皇太極剛死不久那會兒,多爾袞將朝政擺弄妥帖之後,聽到李自成正向北京挺進的消息,大喜。
喜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多爾袞是不會放過的,他將國政交給另一個攝政王濟爾哈朗,自己率領大軍向南挺進,企圖大幹一場,實現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未能實現的夢想。
在動手之前,多爾袞派人聯絡李自成,提出大家有福同享的口號。李自成沒理他,心想我被洪承疇打得抱頭鼠竄的時候,沒聽說你要跟我有難同當,現在想有福同享,沒門。這讓多爾袞很不爽。在出徵之前,多爾袞曾諮詢資深謀士范文程,范文程建議他入邊直取北京,同時建議他嚴肅軍紀。
大將軍多爾袞率領十四萬人馬,浩浩蕩蕩地向中原衝去。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農曆),多爾袞從盛京出發,一路上所向披靡,進展非常神速。四月二十一日,大軍抵達山海關,鎮守山海關的是明朝著名將領吳三桂。
吳三桂本來也可以算是大明的鐵桿粉絲,他的老舅祖大壽曾經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同意,表示三桂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在京城被攻破之前,崇禎急調吳三桂回京師勤王。吳三桂接到聖旨,二話沒說就上路了。在走之前,吳三桂還把寧遠城裏面的物資和建築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因爲他很清楚,自己這一走,寧遠肯定是保不住了。
吳三桂雖然看起來很聽話,但是他的表現卻讓人很詫異。他不光是帶兵走,還把老百姓也遷走,模仿劉備那招“愛民如子”。如果只是正常的遷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時候,皇帝的腦袋都快保不住了,你還帶着五十萬的老百姓慢悠悠地往回趕,人多物多,行軍速度非常慢。吳三桂這麼做也有他的理由,一方面他的家人還在北京,如果他不回去勤王,崇禎可以把他全家人腦袋全部砍下來。但是,如果真的急行軍回去,他不過幾萬鐵騎,而面對的是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實力懸殊太大了,吳三桂這麼精明的一個人,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做虧本生意的。
吳三桂剛到河北豐潤的時候就聽說李自成已經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聽到這個消息,我們不知道吳三桂究竟是什麼反應。我估計他一時之間有些不知所措,感覺腳下的大地在塌陷,突然之間好像變成了個大明孤兒,不知道何去何從。
經歷過最初的惘然之後,吳三桂不得不面對現實,冷靜思考。擺在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是投降李自成;要麼是投降清軍。經過一番劇烈的思想鬥爭,吳三桂選擇了李自成,一方面因爲自己的家人都在他的手中,另一方面也因爲大家都是漢人。投降李自成後,自己好歹也算是開國元勳,不能封王,至少也能封個侯。明朝的許多文武大臣都投降了李自成,自己不能跟不上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