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西政權的沒落 (第3/6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張獻忠死後,大西軍餘部失去了最高領導,抗清事業由四將軍繼承,但這四將軍之間的矛盾也挺多的。
四將軍都是張獻忠的養子,在跟隨張獻忠南征北戰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孫可望年紀最大,跟張獻忠的時間也最長,張獻忠死後,起義軍都稱呼孫可望爲大哥。張獻忠生前最器重的人是孫可望,論理,張獻忠死後,孫可望是毋庸置疑的領導人。
事實上,孫可望也確實當上了起義軍首領,但是平輩太多,局面並不好控制。部隊佔領貴陽後,在軍隊去向問題上首先發生了爭執,矛盾首次公開化。孫可望主張率軍進入嶺南,李定國則堅持要向雲南和廣西一帶發展,這樣的話可以方便聯合南明。
應該說,李定國的建議要好一些。所以,經過一場激烈的爭論,孫可望最終放棄了自己的主張,同意往雲南、廣西發展,聯合南明勢力。
李定國的戰略確實是有效的,進入雲南和廣西后,大西軍再次發展到二十幾萬人。孫可望隨即稱王,設六卿,以“興朝”爲年號,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應該說,孫可望治國能力並不差,至少不比張獻忠差。孫可望在自己的地盤內,分田地給老百姓,對於特困家庭還給予特殊補助,比如給他們耕牛和種子,讓他們自力更生。在孫可望等人的努力下,大西政權又出現了繁榮局面。
孫可望喫水不忘挖井人,政權穩固後,他爲張獻忠建立了一座宏偉壯觀的太廟,稱呼張獻忠爲“老萬歲”,一切大事,都要先告太廟而後行。張獻忠以前自稱爲秦王,這時,孫可望請求南明封自己爲秦王,以示繼承張獻忠的遺志。
確定了聯明抗清的政策,行動起來就有方向了。1652年,大西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定國率領,總共有八萬人,經由貴州出湖廣,直逼桂林,進而攻取廣東肇慶;另一路由李文秀率領,總共有六萬人,出四川,下重慶,攻成都,直逼關中。
孫可望則坐鎮指揮。
這次北伐,大西軍作了很好的準備工作,在事前就規定了軍紀,有五點全軍將士必須牢記:“一不殺人,二不放火,三不姦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搶財物。”顯然,這次出征跟以前很不一樣,這次是哀兵,是正義之師,爲了更崇高的目的而出征。也正因爲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所以這次北伐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
正如,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一樣。這次北伐也導致了一個可怕的結果,李定國在北伐的過程中表現得實在太出色了,引起了領導孫可望的疑忌,最終同室操戈,將大西政權帶向沒落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