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乾隆爲何選擇呆頭呆腦的嘉慶接班 (第3/8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臣們只是見證人,並不知道皇太子是誰。當時乾隆有三個兒子,皇長子永璜八歲,皇二子永璉六歲,皇三子永璋一歲。都是小孩兒,看不出誰更聰明、誰更賢明。那就看他們母親吧。永璜的生母是庶妃富察氏,永璉的生母是嫡妃富察氏,永璋的生母是庶妃蘇佳氏。永璉的生母地位固然最高,但是大清國立儲的原則從來不是立嫡,事實上清朝當上皇帝的都不是嫡長子。
皇太極是第八子,庶出;順治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庶出;康熙是順治的第四子,庶出;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庶出;乾隆是雍正的第五子,庶出。皇太極是憑藉自己的實力,壓倒政敵,當上皇帝;順治是因爲多爾袞和豪格兩強相爭,撿了漁翁的便宜;康熙則是因爲受到了祖母孝莊皇太后的寵愛,當上皇帝;雍正是自強不息,參與爭奪,最後權智高超,將皇位握在手中;至於乾隆,則是因爲他的哥哥們太沒出息,他本人能力突出,順理成章當上皇帝。
康熙深受漢文化影響,在立儲時曾經拼命想立嫡長子,可惜最後人算不如天算,心灰意冷之後,他沒再立皇太子,所以搞得雍正即位非常尷尬。
雍正發明了祕密建儲制度是基於康熙朝立儲的困境,但祕密建儲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對於祕密繼承人來說,其中的祕辛只有當事人才知道。至少,乾隆體會是非常深刻的。因爲祕密建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削奪太子的權力,所有皇子地位都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很容易產生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被選定的那個人在當上皇帝之前沒有特權,跟兄弟們平起平坐。結果他當上皇帝后,兄弟們難免適應不了,有時候會表現出對新皇帝的不尊重。
當皇子的日子是非常壓抑的,乾隆感觸很深。所以當他出頭之後,決心廢掉祕密建儲制度,這可以理解,因爲乾隆無法體會康熙的那種痛苦,所以乾隆的真實想法是像康熙那樣立嫡長子,換句話說,就是重複歷史。但是,作爲雍正的兒子,如果一上來就廢掉父親引以爲自豪的祕密建儲制度,這無異於不孝,乾隆還不能這麼做,但他公開表示祕密建儲制度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甚至不惜冒着父親從九泉之下跳出來的風險,說祕密建儲只是無膽無識的庸主所爲,可見,乾隆當時有憤青氣息。
當時,大臣們已經看出皇帝傾向於公開立儲,但那時大家還看不出乾隆居然想模仿漢文化的嫡長子繼承製。在漢文化的傳統裏,一定要立嫡子,即使不是嫡長子,也要求是皇后所生。這就是爲什麼朱棣篡位之後,不惜拋棄親生母親,將自己的生母說成是馬皇后。如果沒有這種制度文化,他有必要傷親生母親的心嗎?朱元璋受這種影響更深,嫡長子死後他居然讓嫡長孫繼承,選一個嫡次子或者嫡三子也行啊,他一定要“嫡長”到底。
乾隆當時沒有預料到皇帝跟太子之間是有矛盾和衝突的,若非親歷,可能很難體會,總認爲到自己身上有辦法化解,其他皇帝只是沒處理好這個關係而已。如果是這樣想,就錯了,皇帝與太子的衝突是勢力本身的衝突,跟父子關係沒有太大聯繫。
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太子是未來儲君。帝國的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太子是潛力股啊,許多在皇帝面前不得志的人肯定想到投資太子,就算太子不想結黨,其周圍也難免形成一個黨派。對於太子黨的人來說,如果皇帝剛立完太子就兩腳一蹬,那就最好不過了,最少的投資可以換來最大最快的回報。可是,大多數時候,皇帝要活很多年,有的是十幾年,有的是幾十年。太子和他身邊的人難免天天盼望皇帝死去,有這種想法,你說皇帝和太子還能和平共處嗎?皇帝自然擔心太子黨謀害自己,而太子也會覺得皇帝猜忌自己,將來是不是有一天把自己給廢掉?
互相猜忌之後,後果就是康熙朝發生的事情,康熙朝太子事件絕不是偶然的。
乾隆祕密立儲之後,大臣們紛紛猜測誰是密定繼承人,一般認爲是皇長子和皇二子,但誰也不能斷定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