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平定張格爾 (第2/7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張格爾的失敗早在道光的預料之中,道光本着窮寇莫追的思想讓清軍不要追拿張格爾,以免他狗急跳牆。道光原是想息事寧人,沒想到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他萬萬沒想到張格爾居然能東山再起,還發起羣衆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聖戰”。
到了道光朝,大清江山本已江河日下,國家財政枯竭、吏治腐敗、內憂外患,張格爾叛亂如果發生在康乾盛世不是什麼大事情,但是對於千瘡百孔的道光朝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再說了,道光天性吝嗇,叛亂本身也許對他來說還不至於太痛心,但讓他掏錢等於是要他的命。
從一開始,道光就不願在新疆設置太多的兵力,因爲這意味着高昂的軍費。新疆的防守相當脆弱,兵力不多,而且當兵的還得自己種田養活自己,能夠投入作戰的士兵屈指可數。
新疆地處邊遠,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千頭萬緒,稍微處理失當就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地方,理應派一批幹練清正的官員坐鎮指揮,可惜真實情況剛剛相反。到新疆的官員都是一些素質相對差一點的官員,因爲但凡能力出色的官員沒人願意到這麼邊遠寒苦的地方,根據淘汰原則,最後到這裏的只能是那些能力和操行相對低下的官員。
這些官員到了新疆後,仗着天高皇帝遠,就開始爲非作歹,橫行霸道。本來在朝中他們就很失落,好不容易來到了一個沒人管的地方,過去的不滿和鬱悶肯定得發泄發泄。
<h2>狼子野心遇上官逼民反</h2>
從後來新疆官員們不斷隱瞞軍情可以看出,對這批官員的任命是極大的失敗,客觀地說,如果不是清廷的官員胡作非爲,張格爾根本就沒有興風作浪的機會。最後道光也不得不承認:“這十多年來,派往新疆的參贊、辦事大臣貪虐殘暴,致使民衆怨恨日深,從而激起反抗。”
到了道光五年(1825年),官民關係越來越緊張,雙方劍拔弩張,有一觸即發之勢。論理,新疆的辦事官員應該感到煩躁不安纔是,但他們卻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坐視形勢不斷惡化。
清廷一個官員帶着兩百騎兵追剿張格爾的時候,沒找到張格爾,反而殺掉回民柯勒克孜部落的許多老弱婦孺,以此冒功。張格爾趁機和柯勒克孜的首領結盟,把這兩百清軍圍在一個峽谷裏,全部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