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一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說到量子通訊,也許很多人會說這量子通訊技術地球上的科學家很早就已經研究出來了,這項技術追根溯源其實還可以追溯到人類歷史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曾經提出過一個“幽靈”——量子糾纏的實證。
到了1982年的時候,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所帶領的研究小組首次證實了微觀粒子“量子糾纏”現象的存在。
在到了1993年的時候,科學家貝內特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態攜帶信息的通信方式,它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糾纏原理實現保密通信過程。量子通信概念的提出,使愛因斯坦的“幽靈”——量子糾纏效益開始真正發揮其真正的威力。
到了1997年在奧地利留學的華夏青年學者潘建偉與荷蘭學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實現了未知量子態的遠程傳輸。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實驗上成功地將一個量子態從甲地的光子傳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實驗中傳輸的只是表達量子信息的“狀態”,作爲信息載體的光子本身並不被傳輸。
而到了新世紀之後,世界各國在量子通訊上面更是投資巨大,都想最先在這個領域內的突破,2009年9月,潘建偉的科研團隊正是在3節點鏈狀光量子電話網的基礎上,建成了世界上首個全通型量子通信網絡,首次實現了實時語音量子保密通信,不過該項技術只能夠在20公里的範圍內,範圍太小。
雖然科學家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傳送的範圍也是從原先的幾十公里,慢慢的發展到了上百公里,如果用在一個星球上面倒也勉強能夠說得過去,可是要用於星際之間的超遠距離通訊就顯得遠遠不夠了。
並且現在的量子通訊技術能耗非常高,一座量子通訊實驗室甚至需要建造專門的發電站給供電,並且還有諸如糾纏態對信道長度抖動過於敏感、誤碼率隨信道長度增長過快等嚴重問題,無法被用於實際的遠程量子通信中,更別說在茫茫宇宙之中的超遠程通信了。
“地球上的量子通訊技術發展倒是很快,只是這量子通訊技術要從理論真正的走上實際應用,卻還是有一段路要走。”
李復的腦海中仔細的思考起來,關於量子通訊技術相關的研究,復雲集團科學研究院這裏也是有的,並且復雲集團的量子通訊技術不會比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差,只是這量子通訊技術現在似乎進入了一個關鍵的瓶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