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扶不起的大清國 (第1/5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對於革命,統治者從來只有一個政策:鎮壓鎮壓再鎮壓。鎮壓命令雖然是由載灃下達的,但載灃委實是一個軟弱的人,看到大清帝國風雨飄搖,他經常被嚇得一個人偷偷哭泣。汪精衛行刺他後,他有時嚇得連家都不敢回。
<h2>憲政也不管用</h2>
讓家天下的封建皇權實行憲政改革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沒有外敵的入侵,清廷可能永遠都不會想到要進行憲政改革。
載灃掌權後,本來是不打算進行憲政改革的,但是來自國內外的壓力非常大,他不能不有所作爲。清廷從實行憲政的第一天起就表現出迫不得已的姿態,這注定了他們不可能是真心改革。
宣統登基第二天,載灃宣佈預備立憲按原計劃執行。各省的督撫擔心載灃只不過是做做姿態,聯名上書,要求清廷立即召開國會,討論憲政事情,但遭到載灃的拒絕。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反清活動也日益高漲,各地不斷出現暴亂和攻打衙門的事件。對此,載灃也沒有什麼良策,無非就是鎮壓。
預備立憲開始後,也進行了一些改革,首先是官制改革。官制改革主要是模仿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建立內閣,並設立總理大臣一名,左右副大臣兩名,各部尚書均爲內閣政務大臣。官職改革大體是模仿三權分立制度,廢除了清朝的三法司制度,也就是說廢掉了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改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統。除了在中央,在地方上也進行了一些官制改革,這些改革雖然都很好聽,但並沒有收到實質性的效果。
在官制改革中,設立了資政院,資政院是一個臨時性的機構,相當於國會的前身。資政院的主要事務是做好國家預算、制定國家政策、負責稅收和公債等事務、制定和修改法典(但不能制定憲法)等等。
如果說資政院相當於西方國家的上議院的話,那麼諮議局就相當於下議院。諮議局的議員由各省督撫推薦和考覈,部分地反映了民意。但這些改革其實根本還是換湯不換藥,真正的權力還是操縱在皇室和督撫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