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溥儀退位後的生活 (第2/9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後來袁世凱稱帝,當了八十三天皇帝就一命嗚呼。袁世凱死後,他的繼任者們對待清廷還是繼續貫徹袁世凱當初的政策。但是在《中華民國憲法》中並沒有寫上對清廷的“優待條件”,1917年一月,清廷遺老集體請願,要求憲法確保“優待條件”永遠生效。徐世昌發表演講,力挺將“優待條件”寫入憲法。
四月二十日,憲法會議討論此事,會議大多數人認爲,清廷皇室優待一事本質是締結條約,經過南京臨時政府的投票,自然永久生效,其法律效力跟憲法同等,所以不必列入憲法之中。會議的結果非常有意思,既承認“優待條件”永遠生效,又拒絕寫入憲法中,可以說是非常“政治”的一個做法,很有意思,也很有智慧。
根據優待條件,大清皇帝退位後,暫時住在紫禁城裏,日後移居頤和園。溥儀退位後,乾清門外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歸國民政府所有,乾清門以北的宮禁由清皇室暫居。
養心殿從雍正開始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清朝皇帝一般都在這裏辦公,召見臣下。溥儀退位之後,仍然是養心殿的主人。
至於說每年給皇帝四百萬兩銀子,這個就比較難辦到。大家知道,民國的財政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四百萬兩很難到位,但是國民政府還是儘量保證他們過上好日子,每年也會湊上一兩百萬兩的銀子。隨着溥儀的退位,待遇其實是一年比一年差,這個是必然的。但是皇室中有很多珍寶古董,他們也不缺錢花。
有意思的是,溥儀的老師陳寶琛在教育溥儀的時候,仍然是以清朝教育皇帝的方式,跟教育一般的小孩不太一樣。陳寶琛的目的是把溥儀教育成一個皇帝,繼承祖業,將來繼續統治臣民。
溥儀讀書的地點是毓慶宮,也就是嘉慶皇帝當皇子時讀書的地方。溥儀的主要課程還是十三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那套。溥儀十三歲時,開始學習英文,英文的學習拓寬了他的視野。不過,他所受的教育從一開始就是腐朽的,老師教給他的東西無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師一邊講課一邊大罵革命有罪民國無聊,讓溥儀要學習勾踐臥薪嚐膽,他日復國。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這段日子:
我從宣統三年學到民國十一年,沒學過加減乘除,更不知聲光化電。關於自己的祖國,從書上只看到“同光中興”,關於外國,我只隨着愛麗思遊了一次奇境。什麼華盛頓、拿破崙,瓦特發明蒸汽機,牛頓看見蘋果落地,全不知道。關於宇宙,也超不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不是老師願意在課本之外談點閒話,自己有了閱讀能力之後看了些閒書,我不會知道北京城在中國的位置,也不會知道大米原來是從地裏長出來的。當談到歷史,他們誰也不肯揭穿長白山仙女的神話,談到經濟,也沒有一個人提過一斤大米要幾文錢。所以我在很長時間裏,總相信我的祖先是由仙女佛庫倫喫了一顆紅果生育出來的,我一直以爲每個老百姓喫飯時都會有一桌子菜餚。
我讀的古書不少,時間不短,按理說對古文總該有一定的造詣,其實不然。首先,我念書極不用功。除了經常生些小病借題不去以外,實在沒題目又不高興去唸書,就叫太監傳諭老師,放假一天。在十來歲以前,我對毓慶宮的書本,並不如對毓慶宮外面那棵檜柏樹的興趣高。在毓慶宮東跨院裏,有棵檜柏樹,夏天那上面總有螞蟻,成天上上下下,忙個不停。我對它們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時常蹲在那裏觀察它們的生活,用點心渣子餵它們,幫助它們搬運食品,自己倒忘了喫飯。後來我又對蛐蛐、蚯蚓發生了興趣,叫人搬來大批的古瓷盆缸餵養。在屋裏唸書,興趣就沒這麼大了,唸到最枯燥無味的時候,只想跑出來看看我這些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