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在男人的權力夾縫中求生存,武昭儀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她也爲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寒而慄。她知道,如果要想活下去,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取得高宗皇帝的信任,並且掌控朝政。</b>
<b>於是,她開始頻繁地同高宗議論朝政,爲皇帝指點迷津,鼓勵他一定要樹起君主的權威來。高宗強,自己強;高宗弱,則自己會更弱。</b>
<b>高宗皇帝也開始了頻頻動作,藉此平衡各派勢力。首先是封李爲司空,讓他與長孫無忌同爲“三公”之尊。得到這一榮銜的人,開國以來也寥寥無幾,基本上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這就是一個明白的信號。李將會是他最後一張牌,一張決定勝負的牌。可惜長孫無忌被權勢衝昏了頭腦,並沒有察覺此間微妙的變化。</b>
<b>高宗皇帝執著地認爲,自己這個皇帝之所以活得如此憋屈,都是拜長孫無忌所賜。</b>
<b>從自己16歲被立爲太子,就一直活在別人的陰影中。先是處於父皇嚴厲而挑剔的目光之下,好不容易熬出頭當上皇帝,卻又時時刻刻處於舅父爲首的顧命大臣的監督之下。雖身爲帝王,卻身受重縛,動輒爲人所制,既不能按自己的意願處理朝政,也不能讓自己心愛的女人成爲皇后。人生至此,實屬無味。</b>
<b>從此,高宗試圖加強對朝政的控制,以打擊長孫無忌一黨。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七月二十五日,高宗對五品以上官員說:“以前我經常看見你們在先帝身邊議論朝政,有的當面陳情,有的退朝後上書奏事,連日不斷。那時候你們有那麼多事要上奏,難道現在無事可奏了嗎?你們爲什麼都不上書言事呢?”</b>
<b>此言一出,不少人都能聽出其中暗含的玄機。那些長期在長孫無忌的權威下戰戰兢兢的大臣們,這麼多年都沒有看到皇帝有所作爲。他們看見的朝堂是長孫無忌的朝堂,順者高官顯位,逆者位卑言輕,搞不好就會被誅殺。如此一來,誰還敢越過長孫無忌而與皇帝直接議論國政呢? </b>
<b>高宗見這樣做沒有任何效果,就換了另外一種方式。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五月,高宗皇帝不動聲色地把宮廷禁軍將領程知節(程咬金)改任爲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命他率兵討伐西突厥。程知節此時已經69歲高齡,本不應該率軍遠征。但他是長孫無忌的鐵桿親信,高宗這樣安排,目的就是解除他對禁軍的控制權,以便自己能夠安心地和長孫無忌過招。</b>
<b>程知節走後,高宗在朝政中依然無法插手。在這種情況下,他只有將皇后的廢立作爲突破口,以此打破已然形成權力結構,瓦解長孫集團的勢力。</b>
<b>如果廢后之事得以實現,朝臣們就會明白這個朝堂還是高宗一個人的世界,人心才能歸攏。武昭儀此時和皇帝的利益完全一致,也會窮盡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高宗來對抗長孫無忌等人,調走程知節就是武昭儀提出的建議。</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