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太宗讓高士廉把原先的稿子回爐重來。高士廉道理雖然聽懂了,但感情仍拗不過來,修改後的《氏族志》成了個折中的產物。他把皇族李姓列爲一等、外戚爲二等,還是把崔民幹列爲第三等,骨子裏仍舊以門第爲標準,絕大部分有軍功而非士族的人都未列入。</b>
<b>《氏族志》就這麼矇混過關了,唐太宗的初衷並沒有完全得到實現。</b>
<b>太宗李世民是看清了魏晉以來選官制度的毛病,由於選拔程序中靠的是門第、勢力、關係選上來的官,素質必然越來越差,大量優秀分子則淤積在社會下層。久之,國家機器就會運轉不靈,底層人才也因不滿而醞釀着顛覆情緒。</b>
<b>選出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爲九等,重新完成《氏族志》百卷。太宗將《氏族志》頒發天下各州,下令永久保存。太宗並要求皇孫儘量迎娶功臣之女爲妃,公主們也下嫁功臣的子孫,完全不把山東的名門放在眼裏。</b>
<b>唐太宗頒佈《氏族志》,多少動搖了山東士族的霸主地位。但他還是迫於傳統的壓力,只能滿足於把軍功卓著的關隴士族與山東舊族拉平,讓社會承認建國者的高貴。而武后則做得更加徹底,她乾脆就是打擊士族,抬高寒門庶族,將門閥制度那道藩籬統統砸爛。</b>
<b>由於武后的父親武士彠只是已故三品大臣,根本不夠資格,因此在唐太宗頒佈的《氏族志》裏沒有敘武氏家族的“郡望”。郡望是指某地某家族的聲望、發祥、淵源等。這個國家名人家譜裏沒有你,自然就是輕視,加之褚遂良又曾公開蔑視過武氏家族,武后當然要耿耿於懷。</b>
<b>幾乎與發起對長孫無忌最後打擊的同時,徹底顛覆門閥制度的“革命”也開始了。導火索還是由許敬宗來點燃,他在顯慶四年(公元659年)三月以《氏族志》中沒有武氏郡望爲由,奏請修改。李義府也因爲其家族榜上無名,立刻予以附和。</b>
<b>武后認爲,所謂身份或門閥,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價值,不過偶爾運氣好,生長在有錢有勢的家庭而已。最重要的應該是現在和將來。由於尊重過去的門閥,便認爲他們的子孫生來就具有特殊才能,真是荒謬的論調。</b>
<b>目前能做的,就是將過去的門閥、貴族降格,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而已。武后顯然是力主此事可行,於是高宗下詔,命禮部郎中孔志約等12人主持修訂,不讓任何士族人士介入,改《氏族志》爲《姓氏錄》。從名字上看,這裏強調的是“姓”,而不是“族”。《姓氏錄》的編寫原則是,“皇朝得五品官者書入族譜”,不問你是豪門還是寒門,就算是打仗有功而當了官的軍卒,也算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