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當時他與朝中另一宰相李敬玄不和,互相看對方不爽,暗中較勁。每次劉仁軌有事上奏,李敬玄就要橫插一竿子。一個說東,另一個就扯西。劉仁軌嘴上不說,心裏恨不得把李敬玄摁倒在地,打一頓解解氣。</b>
<b>這次是個機會,劉仁軌趕緊向高宗皇帝推薦李敬玄來替他,滿臉的真誠,一肚子的壞水:“西邊鎮守,除了李敬玄沒有人可以擔當大任。”李敬玄在歷史上名氣不大,名氣不大說明這個人算不上壞人,無劣跡可查。</b>
<b>史書對他的評價不低,說這個人高風亮節,有性格,有人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典型的知識分子,因循守舊。</b>
<b>貞觀末年(公元649年),高宗還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有人就把李敬玄推薦給了他,後召入崇賢館侍讀,曾在吏部(更名後叫“司列”)任職,也就是組織部部長,掌管人事工作。</b>
<b>李敬玄的工作能力不是一般地強。史載,當時組織部門掌管的後備幹部有一萬多人。他基本上在大街上看見這個人就能叫出對方的名字來(典銓有序,選者歲萬餘人,每於街衢見之,無不知其姓名,時人服其強記)。</b>
<b>那時,幹部檔案又沒有照片貼。李敬玄要叫出這些後備幹部的名字,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見過這一萬多人。一萬多人就是排着隊約見也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還要將長相與名字對應起來,可見難度之大。</b>
<b>劉仁軌和李敬玄到底因爲什麼結下樑子,歷史資料上沒有翔實的交代,但推測無外乎兩種可能。</b>
<b>一是兩人同是宰相,同是文人,文人相輕。劉仁軌雖然騎着高頭大馬,帶兵打過仗,但畢竟還是文人一個。文人就要有文人的脾性——誰也瞧不上誰。</b>
<b>二是兩人陣線不同,觀點立場不同。當年劉仁軌被李義府整得半死不活,算是反武派,而李敬玄是許敬宗一手提拔起來的,算是半個擁武派。</b>
<b>二人彼此不買賬,沒事就在朝堂之上互掐,娛人娛己,何樂而不爲?</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