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回到久違的長安,武則天定居於含元宮,隨後又將其更名爲大明宮。此處原來就稱大明宮,這時等於又恢復了舊日的名稱。或許是遷回昔日自己的發奮之地,原本精神上已略顯疲態的武則天很快又恢復了以前的明快果斷。當武則天和她的朝廷移往長安期間,突厥與吐蕃開始頻頻侵擾邊境。
爲了應對局勢,喚醒人們李唐皇族血液裏的尚武精神,長安二年(702)正月,武則天頒下了創設武科舉的敕命。爲了向天下人傳遞自己的尚武意圖,武則天親自登上門樓,現場選拔武舉人。
武科舉的科目有騎射、馬戰、步射、舉重等諸般武藝。分別規定等級,及格者才能參加才貌的考試。身爲一個武士需要具備堂堂的威儀,所以身高六尺以上是必備標準。其次,和文科舉一樣,武科舉錄用的人才也要有辯才以及軍隊統帥應有的外形條件。
在文重於武的傳統裏,提到科舉,是專指文科舉而言的,各代的武科舉都沒有受到重視。包括武則天的大周帝國時代在內,原則上都是“出將入相”。正所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帝國邊境一旦喫緊,那些宰相往往會搖身一變成爲將軍,帶兵遠征。凡是萬軍之統帥,必須有《孫子》《六韜》等兵法的修養以及明晰的頭腦,並且擅長戰略、戰術。當時的武科舉,並沒有設置與文才有關的考試,所以錄用的武科舉人才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要求。
李重潤和永泰郡主的死,一度讓太子李顯與韋妃陷入恐慌與無措。他們雖然痛恨張氏兄弟,但多年的流放生涯讓他們早就習慣了忍氣吞聲。在冷峻肅殺的現實面前,他們就像是後宮裏栽種的植物,沉默地面對命運強加於他們的一切。
身爲太子的李顯比誰都清楚,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成爲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回到長安之後,至少從表面上看,“二張”的勢力非但沒有衰減的跡象,反而一路高升。習慣於見風使舵的朝臣們圍繞着兄弟二人舉行的宴會,一次比一次豪華奢靡。
太子李顯一家人的不安,不僅波及相王李旦,連一向以豪放知名的太平公主也受到了影響。兄妹三人經常私下裏商量種種對策,以應對當下的局面。他們搞不清楚“二張”會在武則天面前說些什麼壞話,如果不小心得罪了張氏兄弟,他們能夠想象得到,武則天將會給予他們難以承受的嚴重後果。
長安二年(702)八月,李顯兄妹三人聯名上書,請武則天封張昌宗爲王。武則天駁回了他們的請求,雖然說自己寵幸“二張”,但並不代表就要給他們封王,她也要考慮影響。武則天越是拒絕,李顯兄妹越是認爲她在找一個更爲合適的理由和藉口。等到《三教珠英》編輯完成之日,兄妹三人再次上書。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才順勢將銀青光祿大夫張昌宗賜爵爲鄴國公。
這兩件事原來是不相干的,可是武則天卻巧妙地將兩者糅合於一處。在朝臣們看來,武則天好像是爲了表彰張氏兄弟編輯《三教珠英》有功,纔將張昌宗封爲鄴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