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氏族志》 (第1/3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貞觀時代,李世民重修《氏族志》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除了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之外,同時《氏族志》的修成也是貞觀人才們集體智慧的結晶。
氏族,所謂“官有世胄,譜有世官”,即“世族”,興起於東漢末年,自從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來,官員的選舉制度都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他們完全根據門望的高低來選拔官吏,說的通俗點就是,如果你的祖上是大官,那你肯定能做官,如果你祖上是個窮光蛋,即使你是個天才,對不起,也請你靠邊站。
這種選拔官員的方式,在魏晉南北朝以降,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的局面,同時在婚姻方面,世家大族也是自命清高,從不與寒門通婚,可以說門第完全成爲評判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及婚配的標準,在這種局面下,譜牒之學應運而生,世家大族紛紛爲自己編撰家譜、族譜,在各地評定門望等級,而且這種做法,得到了政府的保護。
當時各地逐漸形成了很多世族大姓,例如山東的“郡姓”,以王、崔、盧、李爲首,江南的“僑姓”,以王、謝、袁、肖爲首,吳越的“吳姓”,以朱、張、顧、陸爲首等,其中山東的“郡姓”是所有世家大族的代表。
世家大族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二百多年的歲月後,到了隋朝,勢力已經嚴重削弱,不復當年的風采,隋文帝楊堅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考試製度,而且經歷了隋末的動亂後,世族更是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李唐皇族在開國的過程中,重用了很多寒門人士,所以在唐初,尤其是李世民繼位後,世族更是分化瓦解,已經完全趨於衰落,在貞觀時代,世族和寒門在官員中的比例基本上平分秋色。
可是,在當時來講,門第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在評價人時,往往不自覺的就用門第來品評人,而且在婚姻方面門第觀念的影響依然至深,並且同屬於世家大族,但由於地區不同,也造成了高低之分,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很多矛盾,例如馬周在爲官期間,就因爲出身貧寒,就造就了出身世家大族韋挺的白眼。
而且,李唐皇室出身關隴貴族,關隴貴族雖然也是世家大族,但由於李唐皇室混有鮮卑人的血統,因此身爲漢族代表的山東世族自然從骨子裏看不起關隴貴族,綜合各種原因來看,重修《氏族志》,其實是李世民打破傳統氏族門第觀念的等級,提高李唐皇族門望的過程。
貞觀六年,李世民和房玄齡曾經進行過一番長談,在這次談話中,提到了當時婚姻風俗的話題,認爲氏族賣婚現象弊病突出,尤其是嫁女時,大肆索取聘禮,越多越好,就像做買賣一樣,有損民風,同時他們意識到政府應該着手進行改革。
君臣二人的這番長談,揭開了重修《氏族志》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