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三波攻擊 (第1/4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李林甫的不斷進攻下,太子李亨在朝中的黨羽雖然損失殆盡,但李亨本人並沒有受到衝擊,而且李亨的以地方軍事勢力爲班底的框架依然沒被打散,雖然皇甫惟明已經被李林甫清除掉,但另一位手握重兵的隴右、河西節度使王忠嗣依然活躍在前臺,據《舊唐書@王忠嗣》傳記載,當時他“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以來,未之有也”。
雖然不久後,王忠嗣主動讓出了朔方、河東節度使的職務,但由於在其地經營多年,人脈頗廣,以他在當地的威望,依然可以遙控這兩大重鎮。
史書上沒有記載當李亨的嫡系被李林甫大面積血洗時,王忠嗣是個什麼態度或有什麼表現,或許是他身爲帝國西部的邊將,需要經常抵禦吐蕃的侵擾而無暇分身顧及,而且即使李林甫有意打擊他,但因爲帝國邊疆穩定的需要,李隆基也不會允許李林甫對王忠嗣胡來,總之在天寶六年(747年)以前,王忠嗣的地位穩如泰山。
可是當時間進入天寶六年以後,情況完全變了!
前邊我們說到過,王忠嗣作爲一名職業軍人,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長大後爲大唐帝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有時候“功勳”這個東西會成爲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他可以讓人成爲萬衆矚目的焦點,會給人帶來無上的榮耀,但另一方面也會讓人迷失自己,進而走上一條迷途之路,對於王忠嗣而言,進入天寶六年以後,上述的第二種影響在他的身上體現的越來越明顯。
例如當時大唐和吐蕃在西部可以說是呈現一種膠着狀態,對於吐蕃這個你進我退、你退我進的油條國家,很長時間以來李隆基一直想施以重拳徹底的將其制服,所以他對王忠嗣的要求就是尋找機會主動進攻。
皇帝陛下這種急切擊敗的對手心情我們能夠理解,但對於前線的具體戰況作爲皇帝還是不要插手爲好,可當時李隆基並不這麼認爲,甚至他對下一個進攻方向該指向哪裏,都是無鉅細的爲王忠嗣部署清楚,而在他所有的部署中,最不能讓王忠嗣接受的,就是對石堡城的進攻。
作爲最瞭解前線戰事的王忠嗣在知道李隆基的部署後,他決定上疏反對,他在奏疏中直言不諱的拒絕了李隆基的部署,認爲石堡城不僅險要而且堅固,吐蕃傾全國的兵力防守它,如果強攻,死傷數萬人也是有可能的,此刻應該等待時機再伺機進攻。在奏疏的最後,他請求李隆基儘量不要插手前線的具體作戰任務。
從戰局角度來看,王忠嗣是對的。
從上下級關係角度來看,王忠嗣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