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劫數 (第2/3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
詩人的筆法絢麗多彩,到開元年間大唐帝國已經走過百餘年的歲月,其間國富民殷、繁榮昌盛、祥和安泰,所以人們對那個時代給予了無限的讚美之詞。
然而在杜甫華麗詩句的背後,卻隱藏着一個不易被人察覺的隱患,那就是奠定開元、天寶社會經濟繁榮的基礎——均田制由於土地的買賣和兼併的日益猖獗卻在悄悄地瓦解。
唐代著名歷史學家杜佑曾經說過:“開元之季,天寶以來,法令馳壞,兼併之弊,有逾於漢成哀之間。”杜佑將大唐帝國黃金時代和漢成、哀二帝衰敗的時代相比,可見當時土地兼併現象已經到了無藥可醫的地步。
由於均田制的土崩瓦解,農戶的大量逃亡,致使建立於均田制之上的作爲大唐帝國軍事基礎的府兵制也遭到了空前的破壞,進而無法維持原有的秩序,因爲府兵制的最大特點是無無論糧餉、兵器都要自備,在那個沒有商業的年月,這一切都要依靠土地。所以均田制一瓦解,府兵也就無力再承擔兵役,不得不逃兵役,結果只能是府兵制日趨瓦解。
我在前邊曾經介紹過張說的兵制改革,可以說李隆基接受張說的兵制改革建議,就是在上述的條件下爲了彌補兵源的不足,於是接受張說改府兵制爲募兵制的建議。
在當時來講,張說的這項改革是頗具創造性的,募兵制改變了府兵制時寓農於兵,當兵成爲一種長期、固定的職業,從而引起了大唐帝國軍隊體制極其格局的重大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前期近半數以上的精兵強將集中於京師長安所在的關內道,對京師以外地區保持着居重馭輕的完全的控制能力,但是到了李隆基時代,爲了維護唐朝前期對外擴張打下的領土和頻繁的對外戰爭,所以在邊鎮地區屯駐重兵,並不斷增設節度使,到了天寶元年(742年),邊鎮節度使已經增設到10個(包含1個經略使),所有邊鎮的兵力加起來將近50萬,戰馬8萬餘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