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定三鎮 (第2/12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對於李純而言,這已經是莫大的讓步。但劉闢顯然並不滿足,而且在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太上皇李誦病逝的時候,上疏李純請求批准自己兼任三川節度使。
這麼不合時宜的上疏,讓李純極爲惱怒,這等於在公開羞辱李純,於是他堅決駁回了劉闢的無理請求。可是,讓李純想不到的是,劉闢居然不顧他的詔令,向東川節度使李康所在的梓州(今四川三臺)發起進攻,準備以武力奪取東川,進而實現自己割據三川的野心。
面對劉闢的公然叛亂,李純當時站在了武力解決還是繼續妥協的十字路口。事實上,無論是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對於李純來講都是個至關重要的大問題。
因爲西川對李唐王朝而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甚至可以說唐廷是否能有效控制三川地區,可以影響其國運。
自從唐朝建立以來,雖然三川地區屬於“外府”,但每次京城長安發生緊急情況,三川便成爲唐廷君臣的避難處所,這一點玄宗李隆基、德宗李適深有體會。後世的顧炎武甚至將唐朝之所以國祚延續290年之久的原因,歸結爲唐朝擁有西川這個避難所,可見三川對於唐廷的重要性。
正是因爲如此,唐廷歷來重視三川地區的官員任選。世人皆稱三川乃是“宰相迴翔之地”,如果任免得當,三川確實是唐廷避難的堅實大後方。可是正因爲三川地區如此重要,而且物產極爲豐富,如果爲野心家或割據者所掌握,三川不僅起不到朝廷屏障的作用,反而會威脅朝廷的安全,直接影響帝國的命運。韋皋可以在西川干預京城長安皇位的繼承事宜,便是最好的證明。
另外,從軍事角度來看,三川再往西即是吐蕃,自安史之亂以來,隴右爲吐蕃所佔,長安經常處於吐蕃的威脅之下。三川的存在,成爲唐廷應對吐蕃和南詔入侵的屏障。三川的西南與吐蕃和南詔接壤,如果設官有誤,必然會對唐廷構成極大的威脅。
不過雖然三川地位如此重要,但從唐朝中期以來,朝廷對於三川的控制卻是若即若離,時斷時續。
從安史之亂開始一直到順宗李誦即位前,將近30年內,三川地區的節度使,無論是嚴武還是崔寧,當政時期都是盤剝百姓,肆行猛政,尤其是崔寧當政的14年間,依仗蜀地險要富庶,窮奢極欲,將三川儼然建成自己的獨立王國。《舊唐書》記載:“蜀川天下奧壤,自(崔寧)置其中,朝廷失其外府十四年。”
這種局面一直到了貞元元年(785年)韋皋擔任節度使依舊如此,他盤剝百姓、厚給士卒,士卒們婚喪嫁娶,他都供給費用,因而三川將士只知道蜀中有韋皋,不知道遠在京城還有個高高在上的皇帝,這些官軍逐漸變成了韋皋的私人軍隊。爲了更加牢固地控制西川,韋皋禁止部下入朝做官,不許手下人和朝廷中人來往,西川的割據獨立狀況比之崔寧當政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