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重振唐威 (第2/15頁)
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爲了恢復皇權威嚴,當時皇帝李曄對朝廷中樞機構作了一番調整。唐朝中後期,中樞體制中存在四股力量,即宰相、翰林學士、樞密使和神策軍中尉。皇帝通常是通過重用一者來掌握政權。在這四者之中,最有實力的當數神策軍中尉和宰相,前者控制御林軍,維繫朝廷安危;後者則是政府官員和首腦,掌握政權機關。相比之下,樞密使和翰林學士手中沒有實權,只能在決策中起一定的作用。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及朝廷局勢的變化,四股力量的實力並不是決定他們在中樞體制中地位的唯一因素,換句話說四股力量都有過專權的時候。
例如樞密使王守澄在穆、敬兩朝顯赫一時,宰相李德裕則在武宗李炎時期大權獨攬。皇帝李曄即位後,由於神策軍使楊復恭具有擁立之功,更是權傾朝野。
上述這種現象說明,四者在中樞機構中沒有固定的次序,他們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取決於皇帝的倚重程度。而現在皇帝李曄也要依靠其中一種力量來輔佐自己,但是時任神策軍使和樞密使的楊復恭作爲宦官顯然不是合適的人選,他的專橫跋扈也不能被皇帝李曄所容忍,因此李曄只能在宰相和翰林學士之間選擇。
李曄景仰的是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以及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時刻夢想着恢復祖宗的基業。翰林學士是在唐朝中後期才進入中樞機構的,目的是爲了削弱相權,而目前宰相的權力不僅不能削弱,反而必須要加以扶持。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皇帝李曄將宰相當作了重用和依託的對象。朝政大事都與宰相商議,對有才能的朝臣必定讓其進入宰相班子,例如,杜讓能曾經對僖宗李儇忠心耿耿,在逃往山南時,不畏艱險始終相隨,得到了李曄的極高讚許,所以李曄即位後再度進入宰相班子又如李曄聽說張浚多方略,也將其招進宰相班子。事實證明,後來在削除宦官、抑制藩鎮的行動中,宰相們爲皇帝李曄做了不少謀劃,從某種角度而言,也爲重振李唐皇權做了貢獻。
面對日益強勢的藩鎮,皇帝李曄越發感覺到軍隊的重要性。因此在他即位之初,便招兵買馬擴充禁軍,想要以強硬的姿態對待藩鎮。在安史之亂前,禁軍主要負責宮城守衛工作,安史之亂後,朝廷組織了神策軍,除了負有禁軍的職責外,更重要的是作爲朝廷與藩鎮鬥爭的工具。前邊我們說過黃巢攻破潼關後,跟隨僖宗李儇逃往蜀中的僅有五百神策軍,後來田令孜在蜀中不斷招募軍隊,才使得禁軍達到了四五萬人。而光啓二年(886年),田令孜與王重榮爭奪兩池鹽,當李克用和王重榮聯兵進逼長安,田令孜挾持僖宗李儇逃往寶雞時,護駕的禁軍只有數百人,可以說動亂不已,使得朝廷重組中央禁軍的計劃再度夭折。
李曄認識到皇室衰微的主要原因,在於沒有一支足以震懾強藩的禁軍力量,所以才使得各地藩鎮擁兵自重,目無天子,囂張跋扈。同時他也看到宦官統領下的神策軍貪污腐敗,戰鬥力急劇下降,於是便決心組建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進而實現削藩的目的。
大順元年(890年),皇帝李曄與宰相們談論古今治亂的事例。當說到每當皇權衰落的話題時,宰相張浚認爲李曄即位之初在內受制於宦官,對外則受制於藩鎮,大唐歷代皇帝也沒有陷入過如此窘境中。面對如此痛心的現實,張浚建議李曄應該使用強兵威服天下。這個建議與皇帝李曄的想法一拍即合,於是他開始在京城長安大規模的募兵,僅在短短的十天之內,便募集到十萬之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