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十三章 戰與和 (第5/14頁)
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麼周密的計劃,絕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第二波援軍的兵力來自遼東、宣大兩個軍區,只有北京兵部纔有資格作出這種部署。而石星自己絕沒有這種魄力,他的上司趙志皋也沒有,唯一可以這麼幹、敢這麼幹的,只有萬曆皇帝本人。這說明萬曆早就處心積慮,要在朝鮮的土地上把這場戰爭打下去。
可是,既然已經決心開戰,爲何明軍要停在鴨綠江畔不肯前進呢?
有兩個原因讓大明暫時不能全力出手。
第一個原因,還是寧夏之亂。
現在正是平亂的關鍵時刻,寧夏城圍攻戰打的如火如荼。萬曆一朝精通兵略的名臣名將,幾乎都聚集在城下:葉夢熊、梅國楨、還有著名的“東李西麻”李如松、麻貴等等。在他們的身後,是來自半個中國的數萬大軍。在更遠的地方,整個西北都被動員起來,幾十萬民夫如流水一般地行進着,無數糧餉從各地匯聚至寧夏。
當時大明除了寧夏有事,其他地方也不太平,播州楊應龍爆發變亂的苗頭也逐漸顯現。大明的財政狀況並不算好,人力資源也不算豐富,很難同時支撐兩場戰爭。必須要把寧夏徹底平定,才能騰出手來料理那頭東方來的餓狼。
第二個原因,是朝廷百官。
對於大明援助朝鮮這件事本身,擁有大義名分,沒人反對;但究竟該不該大張旗鼓地正式出兵,這事在朝堂上一直存有爭論。
主張出兵援朝的一派認爲,朝鮮是中國的戰略緩衝區,在朝鮮打倭寇總好過在自己國土上打倭寇。其中山西道御史彭好古說的最清楚:“今日御倭之計,迎敵於外,毋使入境,此爲上策;拒之於沿海,毋使深入,是爲中策;及至天津、淮陽之間,而後御之,是無策矣。”這是所有朝臣裏對朝鮮戰略地位最清晰、最全面的論述。
但反對派的理由也是十分充足。兵科給事中許弘綱就對出兵這事表示反對,認爲大明應該“守在四夷,不聞爲四夷守。”只要把戰爭控制在國境線附近就夠了,沒必要管朝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