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二章 丁酉再亂 (第2/14頁)
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月二十二日,秀吉下達了總動員令。於是除了加藤清正、小西行長以外,陸續趕赴朝鮮戰場的還有小早川秀秋、黑田長政、鍋島直茂、毛利秀元、宇喜多秀家、島津義弘、蜂須賀家政等西國大名。日軍的入朝總兵力約十二萬人,要少於壬辰之戰的十五萬人。
就是這十二萬人,秀吉也沒法一下子湊出來,必須得分批次前往朝鮮。島津軍團在五月一日才正式駐屯加德島;小早川秀秋軍團一直拖到五月二十二日才從大阪出發,抵達釜山已是七月十七日;毛利秀元、宇喜多秀家兩個大軍團合計有四萬人,到了七月二十七日纔開始渡海。跟壬辰戰爭跨海時一氣呵成的銳氣相比,這次派兵的效率簡直就是山羊拉屎——稀稀拉拉。
截止到丁酉年六月,日軍的部隊配置在西生浦、釜山、加德城、安骨浦、竹島城和熊川城,日軍主力鏖集於沿海列島。
從這兩次出征兵力的數量差異和動員效率,很容易便能推想出日本已是力不從心,自身經濟很難再支撐一場大規模跨海戰爭——何況他們要面對的,是實力百倍於日本的大明。除了那個自大狂秀吉以外,從東國霸主德川家康到豐臣家心腹石田三成,沒人看好戰爭的前景。
秀吉也知道東國和近畿大名的不滿,所以這一次沒有勞動他們,主力部隊完全由豐臣嫡系和毛利、島津兩系部隊組成。
這一次出征陣容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島津家。島津家在壬辰之戰中隸屬於第四軍毛利吉成,毛利吉成這次不知道爲什麼沒來,島津家一萬三千人成爲一支獨立作戰兵團,由家主島津義弘統率。這個小小的人事變化,後來卻成爲了決定丁酉再亂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容後再說。
總之日軍這一次的襲來,看似氣勢洶洶,實則中氣不足,虛得很。他們登陸之後只死死咬住一個字:拖。一定要拖到主力登陸,千萬不能讓日軍聚齊之前,被明軍和朝軍率先進攻,各個擊破。
對於日軍的再度襲來,朝鮮人這次反應倒是很快,加藤清正一登陸,附近的守軍便連滾帶爬地跑回漢城去彙報。
經過那場幾乎亡國的戰爭以後,朝鮮君臣對日本和朝鮮軍事實力也有了足夠清醒判斷,知道朝鮮兵根本靠不住,大明在朝鮮半島的那點兒駐軍也不夠使,還得指望大明像上次一樣發大軍前來纔行。爲此,朝鮮採取了一個方略,拖。一定要拖到明軍入朝,千萬不能讓日軍先發起攻擊,再演一次從漢城逃亡的悲慘經歷。
於是李昖半點猶豫都沒有,立刻派遣使者前往遼東和北京求救。在慶尚道,朝鮮人花了四年時間修了數道防禦工事,希望能夠層層阻截日軍,遲滯他們的進攻速度——朝鮮人着實是被上次小西與加藤的大暴走給嚇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