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山頂好風光,大半個香港都能看到,”車伕笑問,“先生是留學回來嗎?”
周維烈順口回答:“是的。”
車伕說:“那先生有前途,喝過洋墨水的都能賺大錢。我的崽就在周先生的希望小學讀書,成績很好,等長大了我也送他去留洋。對了,先生貴姓?”
“姓周。”周維烈道。
“哦,還跟周先生是本家,”車伕嘴碎道,“周先生是大好人嚟嘅,辦學校不收學費,專門照顧窮苦人。我的崽還會說國語,說得可標準了,比很多大陸來的人都更會說。”
50年代的香港,國語是社會通行語言,因爲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從大陸逃難來的。香港電影也基本是國語臺詞,主要票房市場爲臺灣(前幾年還能賣去大陸),粵語電影要到70年代初才漸漸成爲主流。
周赫煊已經搬來香港十年,除了開礦設廠和走私物資到大陸以外,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興辦教育。
創辦私立中學和大學就不說了,周赫煊還在香港辦了30多所希望小學。此時的香港學校數量有限,大部分小孩都無法讀書,周赫煊的希望小學就成了窮苦人家的首選。
周赫煊在辦教育時摻了私貨,但凡是他出錢創立的學校,學生必須會聽會說國語,期末還有國語的口語考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