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不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看着手中的考題,裴旻手託着下巴用心深思:此次策問考考官給出了兩個考題,包含軍政兩項:第一題是治水,黃河氾濫,應當如何治理。第二題則是邊患,如何有效防止邊患。
治水,在古代是重中之重的德政,治水的成效,往往能夠造福一方土地,讓十數萬乃至數十萬人受益的同時,還令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能享受福利。世上最著名的治水名臣有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王景、范仲淹等人:孫叔敖主持興建了中國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芍陂,灌田萬頃,受益兩千餘年,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後世,依舊發揮着灌溉效益;西門豹主持修築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引河水灌民田,既減少了河水氾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一樣受益千年。至於其他李冰都江堰、王景治理黃河、汴河,范仲淹的捍海大堤等等,哪一個不是治水利民的壯舉,千年受益?
不過裴旻也知道心不能太大,上述幾人不論身份地位都是一時顯赫,他們的大工程是靠人力物力堆起來的。尤其是王景,爲了治理黃河,他動用了五十萬以上勞力,耗資萬萬,方纔使桀驁不馴的黃河安流八百年。過於好高騖遠,反而不是好事。
咬着筆頭,一個個治水典故在腦海中出現,最後給都他否定……時代不同,技術不同,設施不同,河流不同,防治的方法各有不同,生搬硬套,反而會使得漏洞百出。
突然,裴旻想到了一人……潘季馴。
猛地一拍案几,笑道:“有了!”
裴旻見監考官惡狠狠的盯着他,忙做了一個告罪的手勢,見考官沒與他計較,興奮的研磨提筆,在答卷上寫道:“治水以防爲上策,以人治水,不如以水治水。黃流最濁,以鬥計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則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載八斗之沙,非極迅溜,必致停滯……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有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有河底,止見其卑。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以愈於分。”
他寫的是明朝水利專家世界水利泰斗潘季馴發明的治水妙法……束水衝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