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關於青苗法、均輸法,京中有沒有什麼怨言?”趙頊見李舜舉張口結舌,不快地追問了一句。
“這……微臣近日雖是多出宮城,但皆是去王安石邸宣詔,並不敢在外多耽擱。”李舜舉斟詞酌句,力圖使自己撇清一切干係,“關於青苗、均輸二事,也只是稍稍聽到一點議論,若說怨言卻是稱不上。”
李舜舉知道分寸,有一說一。又不是有資格風聞奏事的御史,怎麼敢亂說話?在內侍省中,他本就是以謹言慎行而被提拔起來的。但他自幼入宮,朝堂之事瞭解甚深。以過往的經驗,李舜舉並不看好王安石和變法的結果。
王安石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了,外臣姑且不論,宮裏面,曹太皇、高太后可都對他沒好感,宮外面,宗室們也是罵聲不絕。
世間都說王安石是開源而不節流,因爲他說過天子在自己身上多花點錢沒什麼。但李舜舉知道,王安石實際上對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下手從來不軟。改革蔭補制度的任子法和改革軍制的將兵法都在籌備中,而針對佔去朝廷財計差不多一成的宗室開銷,現在也因爲新的宗室任官法,而縮減了許多。
在仁宗朝,權相呂夷簡爲了與范仲淹相爭,刻意拉攏宗室子弟,不論親疏都封做環衛官,領着一份俸祿,使得本來就已經捉襟見肘的財計,更加入不敷出。宗室們的大餅,不論後續的哪一任宰相都不敢輕動。但王安石上臺後,第一刀就斬在宗室子弟身上。他修訂了宗室任官法,使得五服之外,便不再歸入皇親,不列宗譜玉牒,純粹的外人了,當然就不用再給他們發俸祿和賞賜。
這對朝廷和主管財計的三司來說是求之不得的美事,但對於那些捱到王安石那柄名爲縮減三冗的砍刀的人們,卻恨得咬牙切齒。每天進宮向太皇太后和太后哭訴的宗室,從來沒少過。
只是趙頊這次第突然又問了起來,卻不可能是哪家王公又跑來哭訴。天子心意已定,連韓琦韓相公的奏章也沒有效果,誰來哭都沒用。
那就是呂公著說了些什麼了——但李舜舉想不出,呂公著還能拿出哪樁事,比起韓琦的奏章還要引起天子的憤怒……和驚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