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越是得勝輕易,越是得謹慎小心。今次得勝輕易,下次得勝輕易,終有輕易不來的時候。唐明皇便是因爲西域屢屢大勝,而忘記了虛外守中之理,將朝中精銳盡數付與胡人,最後至於有安史之亂,馬嵬坡之厄!”
文彥博說得聲色俱厲,他還記得趙頊剛登基時,就穿着一身甲冑跑到曹太皇和高太后面前,問着自己這身盔甲穿得怎麼樣。雖然給曹太皇訓了一頓,問他天子須着甲的時候,國事又會如何?但這皇帝就是不喫教訓,總是想着觀兵四方。
難道“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爲之”這句話沒人教過?不知道一場仗打下來要死多少人,朝廷又要付出多少糧餉?
“兵甲不休,士卒不練,且空餉之多,駭人聽聞。如此弱兵,如何堪用?”文彥博搖着頭,他是樞密使,軍中情弊他看得比誰都清楚。
“所以冗兵要加以編練,汰其老弱,擇其可用者而留之。正如蔡挺近年來在渭州所創將兵法,便是編練士卒、加強戰力的良策。”
事情哪有這麼簡單?!文彥博親身經歷過戰爭,可不相信世上會有一道命令就讓士兵變成精銳的策略。他對戰爭的瞭解,比在列的十幾名重臣,和坐在上面的天子都要多。
仁宗時的貝州王則之亂就是文彥博帶兵平定的。王則是彌勒教信徒,他以“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的名義在慶曆七年起兵,佔據貝州,亂了整個河北。朝廷幾次用兵不果,最後不得已,時任參知政事的文彥博自請領軍。
當年文彥博出征時,仁宗皇帝很高興地對侍臣說,此戰必勝。以文彥博的“文”,加上貝州的“貝”,合起來就是“敗”,王則必敗啊。但打仗可不是靠一個好意頭就能獲勝,當日爲了圍堵王則,文彥博和副帥明鎬可是把貝州城用圍牆圍了一圈出來,挖掘地道,又聲東擊西,費盡了氣力纔打進去的。
在文彥博看來,趙頊高坐在宮廷裏,卻指點着邊疆戰事,實在是不知軍中疾苦,跟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也差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