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景思立點了點頭,但並沒有說出自己是贊同還是不贊同。
就在二月初的時候,朝廷同意在鞏州設置折博務,以商人入中的變通手法,向熙河路加速輸送糧草。
所謂入中,就是招募商人把糧草運到邊寨指定地點,兌換鈔引,而後商人再憑鈔引,去京中或是其他地方去領取報酬。最早的時候,付給商人們的報酬是現錢和金銀,後來轉爲實物,如香藥、茶葉,而現在更爲普遍的便是鹽。
原本以秦鳳轉運司的運力,支撐起萬人左右的大軍,保證正常的補給沒有任何問題。但換成是三萬兵馬,對於陝西民力幾乎就是涸澤而漁了。能有別的手段做個補充,不論是蔡延慶,還是趙頊、王安石,都不會介意使用。若是早有明證且卓有成效的手段,更是不會有一點反對之聲了。
但陝西緣邊各路入中,商人們兌換鈔引時,發給的都是解州的池鹽。作爲北方最爲上乘的食鹽,解州池鹽的價格要遠在井鹽、海鹽之上,所以商人們趨之若鶩。
入中的政策,在緣邊各路其實一直都在施行着,尤其以靠近解州的鄜延和環慶兩路爲多。這兩路的入中,佔去了大半的解鹽份額,也因此,能分配給熙河路的食鹽數量,就顯得微不足道——這就是爲何之前韓岡和王韶都沒有把注意打上入中納粟上——可是如今運力不足的情況實在難解,設立折博務純屬無奈。爲了解決給付解鹽不足的問題,韓岡給王韶出的主意,是用河湟荒地,以及官田出產的棉花來抵數。
當時王韶猶有疑慮,擔心這空口說白話的荒地地契和根本還沒下種的棉花,根本吸引不了商人們的眼睛,因而爲防萬一,還把鹽鈔都放了進來,希望能用鞏州的井鹽,來代替解州的池鹽——王韶本還想過用茶做報酬,但如今茶園都給官府給包了,尤其是靠近陝西的蜀中,那裏的茶園有大半出產被運到熙河路這裏向吐蕃人交換戰馬,吐蕃人不再缺茶,換成茶葉,就沒有多少利潤可言。所以這一個方案被放棄了。
但商人們最後的選擇,卻證明了韓岡的正確。不僅僅是因爲鞏州的井鹽過於鹹苦,難以入口。更爲關鍵的,還是利潤的關係。對於願意入中輸送糧草的商人們來說,棉花如果紡成棉布,帶給他們的利潤絕不止百分之三百,比起三成五成的鹽利,用着最簡單的算術算一下,那要強出十倍八倍——只是要稍等一段時間而已。
“舊時商旅入中,拿到鈔引後,換來的官鹽其實並不夠補償運送糧秣的費用。官鹽只是個幌子,有了這個幌子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外出售鹽末,從党項人的青白鹽池那裏回易來的私鹽,也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摻進去賣掉了。”韓岡當時是這麼向王韶解釋的。有個擅長經商的表弟,讓韓岡對於商人們的奸猾手段,多有了解,“擁有一斤官鹽的量,奸商們往往都能賣出十斤去。可這般賣鹽終究是犯忌的一件事,利潤也只有三五成,哪比得上棉布的三倍五倍呢?”
王韶和高遵裕雖然沒聽說過那段著名的、對商人追求利潤的行爲的評價,但也算得清三倍和三成的區別。畢竟這些奸商的手段,也是他們或多或少都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