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從山上望下去,就能看到一架風車,小小的就如同玩具。但實際上,這座風車足足有三丈高,從井中提出的水如同湧泉一般。
爲了能大批量地製造風車,韓岡採取的是分包制度。打造出兩臺樣品後,一臺架在水井上作展示,剩下的一臺則拆散開來將扇葉等部件分派給本縣的木匠鐵匠來打造,各自照着樣品做着一個部件。
人多力量大這句話很有道理,只要組織得力,就能創造出奇蹟。只盯着一個簡單的零部件,工匠們上手得都很快,出產則更快。而原材料的準備,韓岡全都分派給各鄉各村,誰上繳得多,誰就有優先權。
汶子山下方不遠處的這一架風車,就是縣中的工匠們將零部件送來後組裝起來的。由於沒有後世的標準化工業,零件都有各式各樣的毛病。但大體上不會差太遠,如果尺寸不合適的零件,能改造的便就地加以改造,改造不了的重新做。組裝時通常都僅是打磨了一番,換上了幾個零件後,就能順順當當地組裝了起來。
不過這些風車,不像韓岡記憶中的荷蘭風車,一座小屋上伸出四面長長的扇葉。卻像是一面面船帆拼出來的,中軸爲立式,直直的豎着,遠遠地看過去,就像是一個走馬燈,隨着扇葉可隨風向自動調節,清風吹來,便咕嚕咕嚕地轉動起來。
韓岡對於機器瞭解不多,看到這般容易就打造出來汲水用的風車,使得他對這個時代工匠們的手藝讚賞不已。而有了風車,一口口深井便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一開始打出第一口深水井用了十多天的時間,但當韓岡藉助流民之手開始推廣之後,負責鑿井的本地村民,卻一個個如同喫了藥一般賣力,到現在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全縣打出的深井有一百四十餘口,而其中出水的,則有三十一眼,每一個鄉都至少有一眼深井。這麼高的比例,算是運氣很好了。
風車架在水井處,有風時用風車,無風時用畜力,日夜不停地汲水。有着三十一眼深井,至少能應付過去眼前的旱災。魏平真和方興甚至都爲此作了詩,而各鄉的深井出水時,也都大擺宴席加以慶賀,只是蝗災還是免不了要讓人頭痛。